Join us

It is the first time that I put on a post to say “Hey! Join us,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We are doing amazing research here with incredible enthusiasm and broad interests.

There are tons of reasons that people choose to do research; it could be a hobby, or to make a living, or any reason you name it, but my favourite reason is always that you love it. If you love your job, then you will do it with passion and happiness. 996 is never a problem only if you love it. (Well, it doesn’t mean 996 in our team…I never advocate that. See the photo, people played badminton; and we should do it more later on.)

My interests include (but not limited to)

1. Impact of electricity on clay minerals

By applying electric voltage on clay minerals, we look at the variation of its mineral structure and engineering behaviours. This could be a scientific research on clay mineral level (chemical & micro level); it could also be linked to potential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in the area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 Soil remediation and ground water treatment

This is a research area on removal of pollutants from contaminated soil or protection of ground water. This research topic can be linked to EK technique as well. And another possibility is to use Fe-rich clay minerals as redox materials for ground water treatment.

3. Dewatering and consolidation

This topic is about removal of water from very fine-grained soil, like sludge, slurry, clay, etc. These kinds of materials have very low hydraulic conductivity, but electro-osmosis can be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dewatering and consolidation of them. We are looking at the challenges of this EO technique in large scale of application.

4. Geosynthetics

We are interested in application of geosynthetics.

1) Reinforcement, which is a very popular application for decades and lots of people from academy and industry are doing it.

2) Filtration and drainage. This topic is related to dewatering and consolidation. One of the special issues that we are especially interested in is the clogging problem of geotextiles. There are lot of things to do, include mechanism of clogging, update of manufacturing and design code, invention of novel types of geotextiles.

3) One more thing about geosynthetics, which is special for our research is EKG. This novel material presents a new category of geosynthetic and I’ve been staying in this topic for over decade.

5. Unsaturated soil, constitutive model and numerical modelling

We are carrying out this research partially also because of EK technique. When applying EK technique, it is related to unsaturated soil and suction. Therefore, we’ve been developing completely new constitutive model and trying to apply it in suction measurement, EK design and also trying to develop code for numerical modelling and software for EK design.

6. Mining, tailing, liquefaction, etc.

More researches that are related to my basic interests previously mentioned are being explored, we will see more ideas and fantastic work coming up.

So…welcome to join us…

And also, any collaboration is welcome.

Looking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

Yan-feng Zhuang (zhuang@tsinghua.edu.cn)

会议论文写什么

较“有特色”的一句话大概是“你这个不算”,那么会议论文往往就属于“不算”的这一类。那会议论文写什么呢?又“不算”又影响后续投稿?

有一个会议是偶每次基本上都会参加的。会议是一个宣讲自己进展和呼唤朋友一起参加进来研究的好时候;会议论文比较不会被拒,可以比较自由地把自己想说的内容好好宣讲一下。

有些人觉得会议论文就是把一些质量比较差的成果,或者投稿不中的论文,往会议上投投看,或者交个差,但是这样不好:(“学术如此高雅,你却如此敷衍,这样不好,不好”——郭芙蓉)

还有些人大概是就参会,不交论文,把ppt上去讲一讲;开场白有时候是“对不起,对不起,刚下飞机”,对应的结束语可能就是“不好意思,下午那边还有个会,先走了,抱歉,抱歉哈”,可以只讲其中一个,也可以两个都讲。别小看这两句,等有资格讲的时候,写不写论文,做不做ppt,都不怎么重要了。。。

玩笑归玩笑,说回来,会议论文可以:
1)把自己的工作好好总结总结,捋一下你所创造的这个方向的发展历程,其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办法,现在做到哪了,后面还有什么想做的,通俗易懂的语言都可以了,可以大量引用自己的文献。这篇文章也许“不算”,但是会有很多人知道你的其他文献,看看可不可以用(前提是你做的真的有用),然后跟你探讨用在哪儿,进一步怎么搞。

2)抛出一个新的领域(自己当然先做了一点,还没做的可以不讲出来),这个领域足够有意思,可以生长出很多课题,但是也比较难,需要其他学科的帮助,这样可以从其他领域得到一些人的关注和帮助,这篇文章或许“不算”,但是你可以在发表后把它转给你感兴趣的其他领域专家,然后开始讨论(因为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无法讨论,这篇文章就提供一个讨论的基础)。

3)还有什么呢?想到了可以再补充。不管有用没用,这篇随手敲出来的文章“不算”,看看就好 🤣 🙂

去不同的地方,漫步在陌生的街头,看着身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语言,思想和脚步,一起延伸到远方,这是很惬意的时光。

学术上的傲慢与偏见

近期的几篇论文挺让人高兴的,因为他们大概代表这个方向过去的汇总,以及未来可以探索的一些角度。也早想写一点想法,但这种感想类的写作没有功利意义上的“有用”,只是自己在写的时候把一些想法捋一下。
或者有时候冷嘲热讽一下(现在已经很少了。。。)

第一是,所做的有意义的工作最后都能发表,但发表出来的文章大多数都老了,最新的结果要么不方便发表,要不就是辗转好久还没有发表,但是作者自己是知道哪些结果是有价值的。

第二是审稿人的傲慢与偏见,每当这个时候,偶都会告诉自己,审稿的时候一定不要这样。
审稿人的偏见来源于两个方面:
1)源于自私、狭隘 and/or 傲慢,这种没什么好讨论的,因为这完全是学术道德问题;
2)审稿人真的不懂
这第二点可以讨论一下。这种情况是因为他们太熟悉自己从事了几十年的领域,已经疏于/懒于考虑其他的可能性了,并且习惯性地觉得一些与他们认识不同的事情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个说法是:当一个领域的专家说某件事情是可能的,他很可能是对的;而当他们说一件事情是不可能的,他就有可能是错的——他们已经困于自己的认识中。
也要避免成为这样的专家,要始终放开胸怀,保持思考

虽然审稿专家形形色色,但偶经常跟学生们说,所有拒稿的问题都要归结为作者自己的问题,这才是正确的态度。你无法改变整体的学术氛围,能做的是:
1)吸取有用的意见,提高自己;
2)忽略那些无用的、错误的意见;
3)找个论坛,写篇文章,嘲笑一下那些有问题的审稿人——其实不是很建议😂——要嘲笑也建议嘲笑“academic ethics有问题”的那种,放过“真的不懂”的那种。

↓↓↓Read more

任何开拓性的工作都是在排除万难的情况下完成的

“记住:任何开拓性的工作都是在排除万难的情况下完成的。不要感到绝望,只管埋头工作就好!痛苦和斗争是人类的宿命……要牢记,每一个新思想在被人们接受之前,都是对公众的挑衅。”——卡尔 · 泰沙基

卡尔 · 泰沙基

春节读了一本书,暑假读了一本书,现在阅读量大大小于以前,时间都去哪儿了,也许都消耗在一个个零碎的信息中。

读完这本泰沙基,深感要在岩土领域做到泰沙基这样,可能性很小了。
我们可以学习有效应力原理、软土固结理论,但是我们很难具备泰沙基那种通过积累培养出的工程直觉,以及从浩瀚的信息、大量的不确定性中筛选出有效信息,从而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这种能力大概只有学科创始人才会有:
从最开始什么理论都还没有,自己一点一点积累、创造,然后把提出的理论在试验中加以验证;遇到困难自己想办法去创造:创造试验方法、创造理论、设计制造设备、提出参数及测量方法,这整个过程是充满激情并且很愉快的。
投入到这样的学科创造是很难得的机会,如此才会有整个学科尽在掌握的“艺术大师”的感觉。

而且岩土本身很复杂,现在我们在某些方法上修修补补或者批量复制各种改良,但其实不应该是这样的,这样能产出论文,却不能产生进步。岩土的复杂性,可以从如下这段摘录的泰沙基的对话中看出:

↓↓↓Read more

英文写作

应学生的要求讲了讲写作。对于英文不是母语的,写作总是不容易。
会考试 ≠ 会讲英文,会讲英文 ≠ 能写好文章。

ppt中都是修改时遇到的,有时需要反复修改同一个问题。。。例子涉及的内容也都源于我的专业,绝大部分与electrokinetic相关。
虽然英文日常交流完全没有问题,但也不敢保证所讲的都是对的, 英语毕竟也不是我的母语。

特别提及的其中一张ppt是关于对一个评审意见的回复。这个评审人的行为特别糟糕,我也一再告诫自己,不要成为这样不负责任又充满偏见的评审人。这损害评审机制,而且肯定也损害评审人自己的学术信誉,别看评审是匿名的,但是没有什么是真正匿名的。

当评审人特别糟糕的时候,写回复的时候尤其需要有理有节 ,就事论事。对于这种评审意见的回复,特别建议写完之后放个几天然后再回头重新读一遍,修改掉带情绪的表达。
这个时候其实需要说服的不是评审人——无论你回复什么,该带强烈偏见的评审人都会拒掉你的稿件——想想看,他甚至都没有认真读一遍论文。
这时候有理有节地回复,也许有机会说服编辑,重新考虑该评审人的意见的可信度。

↓↓↓Read more

偶然的故事

阅读须知
本故事纯属虚构,请自行对号入座

链接:

偶然的故事

没得么事能够阻挡 / 你对自由的向往 / 天马行空的生涯 / 你的心了无牵挂
穿过幽暗的岁月 / 也曾感到彷徨 / 当你低头的瞬间 / 才发觉脚下的路
心中那自由的世界 / 如此的清澈高远
盛开着永不凋零
蓝莲花

↓↓↓Read more

人文与科技相融合的通识课程建设实践

全文链接:

———《以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课程为例

内容节选:

在乔布斯传记里面引用了其偶像Edwin Herbert Land的说法:“the importance of people who could stand at the intersection of humanities and sciences[5],而在教育中科学和人文的融合同样也很重要,我想我们不是要站在人文和科学的十字路口——十字路口看起来总有一点彷徨的意味——我们是要在教育中把科学和人文融合在一起,学生将来即使站在了哪个十字路口,也不会彷徨,而是“追随内心”,哪里都可以去。

让文科的学生热爱科学,不觉得那些数理化公式枯燥;让理科生热爱文学,不会对那些“之乎者也”敬而远之。在课堂上想要向学生传递的信息是:驱动我们这个社会运转的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诗词歌赋等等的人文艺术是人类长期累积的灿烂文明的另一部分。科学原理是原本就存在的,被人类慢慢发现和证明的;各种形式的人文艺术是人类创造出来并经历时间淘洗累积下来的。我们要同时对这二者予以传承和发展,而将这二者融合到一门课程的讲授中是课程建设最富挑战性的目标之一。这一点主要通过有特色的教学过程组织形式来实现,并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

↓↓↓Read more

七月

刚刚看到燕子也唱过这首七月,就是那个流浪的燕子冬天的树那个燕子。
这首歌容畅是原唱,卢中强可能是作者,网上比较多的时候可能是汪蕊,当时毕业季很多人唱,不过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后来用在了爱情呼叫转移中,江映蓉版本。

      那一年的寒风中 / 你化了很浓的妆
      第一次牵我的手啊 / 就装作老练的模样
      你等我说 / 等我说你漂亮
      哦真的我真的很想

      有一年的夜色中 / 我遮住星星的光
      第一次吻我的脸啊 / 多少有些惊慌
      你等我说 / 说你是我唯一的港
      哦真的我真的很想

      七月的无奈 / 我们尽量不去想
      你说你的山 / 我说我的水乡
      七月的无奈 / 我们尽量不去讲
      哦真的也许真的很傻
      ——– ↓↓↓

      Continue reading “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