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山头式的参考文献

这几年看到的硕博论文,以及一些项目申请,很大一部分,其综述部分都毫无价值,这些综述只是一些“学术八股”,以及用于讨好评审人;大部分所引用的参考文献,作者是否真的阅读过,都很值得怀疑。

为什么要参考文献?
学术研究其实是为了探讨或解决某个问题,其所进行的智力劳动当然希望建立在已有的人类文明的基础上,因此自然会先看看现存的工具中,有没有可以用于解决该问题的?或者有没有什么发现,可以做一个参考或铺垫。
因此,综述中,作者肯定有大量的对于该问题的理解,以及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可是目前的参考文献,基本上是罗列。。。某某做了啥,某某又做了啥。。。你看都引了你的文献了,看到了吧?(虽然你的论文作者根本就没读过,就是从几篇论文的综述再综述过来的,也许抄着抄着慢慢就都抄错了,可是又有谁在乎呢?)

不仅仅参考文献,学界的各种错误风气之所以能成型,在于两个原因:1)比较——他们都这么搞,为什么我不能这样?2)一代一代的累积——曾经这样的人长大了,他们认为这是对的,于是进一步进行了传承,于是,正误的标准就变了。

当一种错误明显在扩散、在机械弥散、在对流时,学生会说:“为什么某某组的谁谁可以这样?”
这种逻辑是站不住脚的——谁谁可以这样,并不表示这是对的啊;但是这种话说出来又特么的那么“理直气壮”、“理所当然”。。。


“其实,说到底,潘粤明只是一个合格的演员,但是当周围的人都不合格的时候,合格就成为一个难得的品质。”——宋方金,吐槽大会第二季,20180107

准时不是应该的吗?

樱花城堡与校园民谣

翻到了几张照片和一批帖子,打算有时间慢慢贴上来。

我的大学,我的民谣,一个时代

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做了一档节目叫做“我们民谣2022”,看了开头就没看了,民谣已经不是这个时代的东东了,之所以还能做,只是因为当时抱着吉他的这些人,现在正在忙碌工作,有时候会看一看,想想当年的校园。

今年的教育让偶感觉到很大的失望,樱花城堡还是那个城堡,但是填充其间的人和音乐一样,已经大不相同——本来就不会相同,但是差距如此之大,还是失望的。
但是反过来想想,教育也和听歌一样,不好听就由他去吧,不听就是了——好听就听,不好听就删掉,数字音乐比随身听时代还是方便很多,不会一个磁带上固定就那么几首,不好听还得每次去快进倒带跳过去。

↓↓↓Read more

会议论文写什么

较“有特色”的一句话大概是“你这个不算”,那么会议论文往往就属于“不算”的这一类。那会议论文写什么呢?又“不算”又影响后续投稿?

有一个会议是偶每次基本上都会参加的。会议是一个宣讲自己进展和呼唤朋友一起参加进来研究的好时候;会议论文比较不会被拒,可以比较自由地把自己想说的内容好好宣讲一下。

有些人觉得会议论文就是把一些质量比较差的成果,或者投稿不中的论文,往会议上投投看,或者交个差,但是这样不好:(“学术如此高雅,你却如此敷衍,这样不好,不好”——郭芙蓉)

还有些人大概是就参会,不交论文,把ppt上去讲一讲;开场白有时候是“对不起,对不起,刚下飞机”,对应的结束语可能就是“不好意思,下午那边还有个会,先走了,抱歉,抱歉哈”,可以只讲其中一个,也可以两个都讲。别小看这两句,等有资格讲的时候,写不写论文,做不做ppt,都不怎么重要了。。。

玩笑归玩笑,说回来,会议论文可以:
1)把自己的工作好好总结总结,捋一下你所创造的这个方向的发展历程,其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办法,现在做到哪了,后面还有什么想做的,通俗易懂的语言都可以了,可以大量引用自己的文献。这篇文章也许“不算”,但是会有很多人知道你的其他文献,看看可不可以用(前提是你做的真的有用),然后跟你探讨用在哪儿,进一步怎么搞。

2)抛出一个新的领域(自己当然先做了一点,还没做的可以不讲出来),这个领域足够有意思,可以生长出很多课题,但是也比较难,需要其他学科的帮助,这样可以从其他领域得到一些人的关注和帮助,这篇文章或许“不算”,但是你可以在发表后把它转给你感兴趣的其他领域专家,然后开始讨论(因为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无法讨论,这篇文章就提供一个讨论的基础)。

3)还有什么呢?想到了可以再补充。不管有用没用,这篇随手敲出来的文章“不算”,看看就好 🤣 🙂

去不同的地方,漫步在陌生的街头,看着身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语言,思想和脚步,一起延伸到远方,这是很惬意的时光。

学术上的傲慢与偏见

近期的几篇论文挺让人高兴的,因为他们大概代表这个方向过去的汇总,以及未来可以探索的一些角度。也早想写一点想法,但这种感想类的写作没有功利意义上的“有用”,只是自己在写的时候把一些想法捋一下。
或者有时候冷嘲热讽一下(现在已经很少了。。。)

第一是,所做的有意义的工作最后都能发表,但发表出来的文章大多数都老了,最新的结果要么不方便发表,要不就是辗转好久还没有发表,但是作者自己是知道哪些结果是有价值的。

第二是审稿人的傲慢与偏见,每当这个时候,偶都会告诉自己,审稿的时候一定不要这样。
审稿人的偏见来源于两个方面:
1)源于自私、狭隘 and/or 傲慢,这种没什么好讨论的,因为这完全是学术道德问题;
2)审稿人真的不懂
这第二点可以讨论一下。这种情况是因为他们太熟悉自己从事了几十年的领域,已经疏于/懒于考虑其他的可能性了,并且习惯性地觉得一些与他们认识不同的事情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个说法是:当一个领域的专家说某件事情是可能的,他很可能是对的;而当他们说一件事情是不可能的,他就有可能是错的——他们已经困于自己的认识中。
也要避免成为这样的专家,要始终放开胸怀,保持思考

虽然审稿专家形形色色,但偶经常跟学生们说,所有拒稿的问题都要归结为作者自己的问题,这才是正确的态度。你无法改变整体的学术氛围,能做的是:
1)吸取有用的意见,提高自己;
2)忽略那些无用的、错误的意见;
3)找个论坛,写篇文章,嘲笑一下那些有问题的审稿人——其实不是很建议😂——要嘲笑也建议嘲笑“academic ethics有问题”的那种,放过“真的不懂”的那种。

↓↓↓Read more

任何开拓性的工作都是在排除万难的情况下完成的

“记住:任何开拓性的工作都是在排除万难的情况下完成的。不要感到绝望,只管埋头工作就好!痛苦和斗争是人类的宿命……要牢记,每一个新思想在被人们接受之前,都是对公众的挑衅。”——卡尔 · 泰沙基

卡尔 · 泰沙基

春节读了一本书,暑假读了一本书,现在阅读量大大小于以前,时间都去哪儿了,也许都消耗在一个个零碎的信息中。

读完这本泰沙基,深感要在岩土领域做到泰沙基这样,可能性很小了。
我们可以学习有效应力原理、软土固结理论,但是我们很难具备泰沙基那种通过积累培养出的工程直觉,以及从浩瀚的信息、大量的不确定性中筛选出有效信息,从而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这种能力大概只有学科创始人才会有:
从最开始什么理论都还没有,自己一点一点积累、创造,然后把提出的理论在试验中加以验证;遇到困难自己想办法去创造:创造试验方法、创造理论、设计制造设备、提出参数及测量方法,这整个过程是充满激情并且很愉快的。
投入到这样的学科创造是很难得的机会,如此才会有整个学科尽在掌握的“艺术大师”的感觉。

而且岩土本身很复杂,现在我们在某些方法上修修补补或者批量复制各种改良,但其实不应该是这样的,这样能产出论文,却不能产生进步。岩土的复杂性,可以从如下这段摘录的泰沙基的对话中看出:

↓↓↓Read more

英文写作

应学生的要求讲了讲写作。对于英文不是母语的,写作总是不容易。
会考试 ≠ 会讲英文,会讲英文 ≠ 能写好文章。

ppt中都是修改时遇到的,有时需要反复修改同一个问题。。。例子涉及的内容也都源于我的专业,绝大部分与electrokinetic相关。
虽然英文日常交流完全没有问题,但也不敢保证所讲的都是对的, 英语毕竟也不是我的母语。

特别提及的其中一张ppt是关于对一个评审意见的回复。这个评审人的行为特别糟糕,我也一再告诫自己,不要成为这样不负责任又充满偏见的评审人。这损害评审机制,而且肯定也损害评审人自己的学术信誉,别看评审是匿名的,但是没有什么是真正匿名的。

当评审人特别糟糕的时候,写回复的时候尤其需要有理有节 ,就事论事。对于这种评审意见的回复,特别建议写完之后放个几天然后再回头重新读一遍,修改掉带情绪的表达。
这个时候其实需要说服的不是评审人——无论你回复什么,该带强烈偏见的评审人都会拒掉你的稿件——想想看,他甚至都没有认真读一遍论文。
这时候有理有节地回复,也许有机会说服编辑,重新考虑该评审人的意见的可信度。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