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离与死别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那生离与死别,哪个更痛?

一直觉得“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这个白居易《梦微之》中的颈联,很痛;这写的是死别。 生离是不是可以一样痛?于是:

无题

【唐】。。。

收尽莲心夏复秋,几番聚散独登楼。

長侵岁月情销骨,漫扰时光雪满头。

日月浮沉融故事,阴晴幻换蚀灵眸。

山风吹落清溪雨,暮里听钟系晚舟。

↓↓↓Read more

人文与科技相融合的通识课程建设实践

全文链接:

———《以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课程为例

内容节选:

在乔布斯传记里面引用了其偶像Edwin Herbert Land的说法:“the importance of people who could stand at the intersection of humanities and sciences[5],而在教育中科学和人文的融合同样也很重要,我想我们不是要站在人文和科学的十字路口——十字路口看起来总有一点彷徨的意味——我们是要在教育中把科学和人文融合在一起,学生将来即使站在了哪个十字路口,也不会彷徨,而是“追随内心”,哪里都可以去。

让文科的学生热爱科学,不觉得那些数理化公式枯燥;让理科生热爱文学,不会对那些“之乎者也”敬而远之。在课堂上想要向学生传递的信息是:驱动我们这个社会运转的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诗词歌赋等等的人文艺术是人类长期累积的灿烂文明的另一部分。科学原理是原本就存在的,被人类慢慢发现和证明的;各种形式的人文艺术是人类创造出来并经历时间淘洗累积下来的。我们要同时对这二者予以传承和发展,而将这二者融合到一门课程的讲授中是课程建设最富挑战性的目标之一。这一点主要通过有特色的教学过程组织形式来实现,并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

↓↓↓Read more

生死平衡

这是王晋康早年的作品,常常在讲丝绸之路的部分时会提及这篇,年代久远,故事细节已经模糊了,但是当时阅读感觉这个作者很有思想(后来看到许多医学专业的对此文的一些批判,或者说有争议)。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电子书却不见得是人类进步的电梯,实际上我们已经多久没有好好读一本书了?这不是说指尖上的世界不好,而是我们需要更加有耐心的阅读。

Read ↓↓↓ more

Painting Art & Transportation

作者:杨柳

(内容节选,报告全文内容链接附后)

Vincent Willem van Gogh, 1853.3.30-1890.7.29

此作为梵高生前最后一年的作品, 描绘了法国瓦兹河畔的田园风光。一望无尽的原野被各种作物分割成一个个不同的色块,近景处的房屋被施以明亮的色彩,和远处地平线上青黑色的蒸汽机车形成鲜明对比。马车行驶在 画面中部的乡间小路上,远处是喷吐着阵阵浓白色烟雾的燃煤机车,两种交通工具既对立又统一,和谐地存在于同一幅画作中,这也是那个年代特有的属于交通的有趣场场景。画家在传统的描绘田园风光的场景画中,火车这一并不十分和谐的元素非但没有选择忽略,反而将其作为远景呈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是艺术上的创新,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下铁路运输己经深入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成为了 种寻常的交通工具。

链接

从绘画浅谈交通运输的发展

Life and City Memories on Transportation

作者:刘源

(内容节选,报告全文内容链接附后)

靠在轻轨的座椅上,我依然会忍不住地想,今天的我又没能做到最好,明天的事却己接踵而至。我有时 透过列车头的前窗看着前方的轨道,真切地问自己。。。
步行,自行车,电动车,公交车, 轻轨,我出行工具的每 次更迭都代表着我学生阶段的一次进阶。它们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便利,更是我成长时的心路历程,长足回忆。

链接

交通工具上的人生与城市记忆

人工智能之机器翻译

Vorwort der Orchideen-Pavillon-Sammlung

朋友发来了两张图问这是什么,为此做了一点翻译,主要解释了一下Vorwort der Orchideen-Pavillon-Sammlung 和 schwimmender Weinkelch im geschwungenen Wasser,然后发现机器翻译已经很强大了。我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现机器翻译的进步,尤其是近十来年,外出走走的时候还蛮多,主要靠英语,但去的地方又不尽是英语——要想学会所有语言,也不现实吧?

↓↓↓Read more

The Vanished Romantic Culture on the Way

作者:林维礼

(内容节选,报告全文内容链接附后)

做为现代人的我们再难发出“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缆车乘到山顶,拍几张照片发到朋友圈,加上一句“好累啊,终于上来了”,再乘上缆车返回。。。享受巨大便利的我们,省略了漫步欣赏风景的闲情,也省略了人类骨子里独有的创造创作热情,证明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来过的,云端那一行行冰冷的二进制。。。古人折柳相送,送君十里而后返,现在大概都是“别送了,别送了,车在外面呢”。在交通与通讯巨大发展的现代,也不知道和朋友之间的距离是更近了还是更远了。

链接

那些逝去的道上风情

Transportation and long-distance relationship

作者:徐馨怡

(内容节选,报告全文内容链接附后)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此诗来自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是诗人在四川做官时, 接到了远在长安的妻子写给自己的信, 询问何时返家探亲。 然而秋雨连绵, 交通不便, 无法确定归期, 所以挥笔写下。 心下一惊, 想起今日我们俗称的 “异地恋”,想起千百年 前的恋人若是被分隔两地,交通十分十分的不便, 心下相思, 何等煎熬。 当今 的异地恋, 比起那时, 可谓是幸福百倍了, 可是十几年前甚至几年前一谈及异 地恋, 多的还是悲观的看法。 大多数人觉得异地恋败给了距离, 而在交通越来 越便捷今天, 最高交通时速不断创新高的现在, 人们看法是否有所改变?异地 恋的现状又是如何?

链接

高速交通能否为你助力一一 “异地恋”

Urban redevelopment

作者:郑昕煜

(内容节选,报告全文内容链接附后)

过去的汉正街把握着武汉早期商业的命脉,改革开放初期,汉正街曾被称为全国小商品市场第一衔。武昌得胜桥,曾是武昌北城最繁华的小商业之地,虽名有桥,但却是一条距今已有500多年的老街,孕育了武汉的菜场文化。但是,这些地方在武汉城市发展的浪潮中也免不了被拆迁改造的命运。但是,我认为,这些老城区的每一块砖瓦都是历史的见证。文字可以记述历史,但是绝不会比这些见证了历史的房屋、街道更加生动。推土机推倒一座房子,推平一条街道或许很容易。但是,如果当所有的老城区都成为一堆建筑垃圾,那么武汉这座城市也会失去她的魅力。

链接

从户部巷和吉庆街看武汉旧城改造的经验教训

Homeland far away

作者:刘美琴

(内容节选,报告全文内容链接附后)

我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午后,大人们都在午休,睡不着的我独自来到了后山。在山间的小路旁,一棵树吸引了我的注意,那棵树上有一个奇怪的果子。在这静谧的林间,一棵只有一个果子的树,这是很令人遐想的事情,尤其是对于被神话故事腐蚀的很深的我来说,我觉得这一定是一个和人生果一样的仙果,吃了之后会让人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于是我爬上树,摘下了那颗果子,偷偷的溜回家,用石头将果子砸开,露出了果子内部晶莹剔透的、像红宝石一样的果粒。因此我更加肯定,这一定是一个神奇的果子。我小心翼翼的捧起来,吃下了它,味道甜丝丝的。我就坐着等着神奇的事情发生,等啊等,等啊等,最后就睡着了。直到妈妈把我叫醒,我依然是原来的我,没有任何神奇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而妈妈指着地上的果子皮,很惊讶地问我,我哪来的石榴。石榴?不是神奇的果子,我当时失落极了。然而,我后来却再也没有吃过比这更美味的果实了。

链接

远去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