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二十年

从电脑端到移动端,这几乎隔开了两个年代,然而这种隔离也是模糊的,现在很多上年纪的人也在手机上刷来刷去的。

酷狗搞了一个互联网30周年之播放器20周年,这其实是腾讯的一个公关文,面对网易云音乐前几天的指控。但是说起播放器,真是历史很久很久了,太远的胶片、磁带、walkman就不提,仅电子播放器而言,最早的可能是winamp,刚才去查了一下,居然还在,并且也进化到了手机端;此后不久是千千静听,居然也还在;然而,这些其实已经离开主流很久了。

还有一个是音乐DNA,属于一个叫做友播的播放器,这个应该是已经消失了,以前这个音乐DNA搜狗文品指数一样,刚出来的时候都很新鲜。但现在这些都淹没在互联网的历史长河中,还留在视线中的只有网易云音乐、QQ音乐和酷狗音乐。

↓↓↓Read more

让我们红尘作伴,

活得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

最近的写作,前几天还引用了琼瑶的歌词。琼瑶的歌词写得很好的,“ 明眸如水,绿鬓如云; 冰肌如雪,纤手香凝 ”出自1990年的《婉君》,现在仍是描写女子最简洁漂亮的表达,当年“纤纤素手凝霜雪,丝丝云鬓度香腮”,部分出自于此;其它分别出自“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温庭筠,菩萨蛮),以及“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

“上苍对生命的退出机制设计得不太好,都要经过一段痛苦的衰退时光,我不想慢慢枯萎凋零。。。”这是琼瑶的大体意思,一个人如何结束人生旅程,始终要把选择权交给其本人,然而,很多时候,这又是艰难的,因为人类情感之复杂,基于其上的伦理与选择,也就同时复杂了起来。

这里面有太多太多内容可以讨论,并且,这种讨论是没有结果的,一如我提出过的,诸如:“自动驾驶与电车悖论”、“生死平衡”、“dhew,那方星空”(科幻世界,“我们经常在做选择题,而面对茫茫太空的生存,需要的又可能不是善良。可是生存下去的本质意义又是什么?如果人类没有了爱和善良? ”)

做为作者,还是蛮幸运,起码留下了作品;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普普通通的生活,普普通通地离开,也没留下什么,那么就珍惜每一天,健康快乐,就很好!

琼瑶、金庸,一个时代,走远。

学生给写了一封很长的邮件,我也给回复了,也不知道他收到没有。在教学生涯中,这种时候时而会有,特别感谢学生的认真、诚恳和喜爱,但我也从没转发这些文字,因为我全部都看作是personal的信息,收下了。

其实我就是尽我所能,做了应该认真做好的事,我很高兴,你们能喜欢,也希望能有所帮助。我希望能像曾经教我这些知识的那些人那样好,我也希望,未来的你们,会更好;十八九岁,多好的年华啊

学校分专业,个人成长可以不用分那么清楚专业;一个方向学得特别深,以够能进一步探索前沿,其他方向都可以学,以拓展广度;我从来都觉得年少所学,每一个方向都没有浪费。

通识课

几天前学校给推荐了一下,看到时还是蛮高兴的,毕竟开了课还是希望更多人听到。我不知道学生写了,当时课后好多要求合影,偶全都慈爱地答应了:-))) 之后也确实收到了几张,而文中的是没收到的。

文中所说,很多是我课堂所讲的,有些来自我的论文,这是我对通识课的理解或者希望,然而要说一个人能有多广博,谁也不敢说;于浩瀚的人类知识体系,每个人穷其一生所能掌握的,武断一点说,大家都是浅薄的。

我只能说,我自己细分的专业领域,我知道该领域绝大部分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拓展一点点,其他的,能懂多少懂多少,只是保持了永远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兴趣。所有年少所学,我都觉得并无浪费,虽然后来我没有用上这些知识,我仍然很高兴以前身边的人教给我的,在我还不太明白这些知识到底是什么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懂得。。。

如今,我成了曾经教过我的那些人;而你们,你们会学到更多,比我当时多得多;人类文明因此得以延续和扩展。

生离与死别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那生离与死别,哪个更痛?

一直觉得“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这个白居易《梦微之》中的颈联,很痛;这写的是死别。 生离是不是可以一样痛?于是:

无题

【唐】。。。

收尽莲心夏复秋,几番聚散独登楼。

長侵岁月情销骨,漫扰时光雪满头。

日月浮沉融故事,阴晴幻换蚀灵眸。

山风吹落清溪雨,暮里听钟系晚舟。

↓↓↓Read more

人文与科技相融合的通识课程建设实践

全文链接:

———《以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课程为例

内容节选:

在乔布斯传记里面引用了其偶像Edwin Herbert Land的说法:“the importance of people who could stand at the intersection of humanities and sciences[5],而在教育中科学和人文的融合同样也很重要,我想我们不是要站在人文和科学的十字路口——十字路口看起来总有一点彷徨的意味——我们是要在教育中把科学和人文融合在一起,学生将来即使站在了哪个十字路口,也不会彷徨,而是“追随内心”,哪里都可以去。

让文科的学生热爱科学,不觉得那些数理化公式枯燥;让理科生热爱文学,不会对那些“之乎者也”敬而远之。在课堂上想要向学生传递的信息是:驱动我们这个社会运转的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诗词歌赋等等的人文艺术是人类长期累积的灿烂文明的另一部分。科学原理是原本就存在的,被人类慢慢发现和证明的;各种形式的人文艺术是人类创造出来并经历时间淘洗累积下来的。我们要同时对这二者予以传承和发展,而将这二者融合到一门课程的讲授中是课程建设最富挑战性的目标之一。这一点主要通过有特色的教学过程组织形式来实现,并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

↓↓↓Read more

生死平衡

这是王晋康早年的作品,常常在讲丝绸之路的部分时会提及这篇,年代久远,故事细节已经模糊了,但是当时阅读感觉这个作者很有思想(后来看到许多医学专业的对此文的一些批判,或者说有争议)。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电子书却不见得是人类进步的电梯,实际上我们已经多久没有好好读一本书了?这不是说指尖上的世界不好,而是我们需要更加有耐心的阅读。

Read ↓↓↓ more

Painting Art & Transportation

作者:杨柳

(内容节选,报告全文内容链接附后)

Vincent Willem van Gogh, 1853.3.30-1890.7.29

此作为梵高生前最后一年的作品, 描绘了法国瓦兹河畔的田园风光。一望无尽的原野被各种作物分割成一个个不同的色块,近景处的房屋被施以明亮的色彩,和远处地平线上青黑色的蒸汽机车形成鲜明对比。马车行驶在 画面中部的乡间小路上,远处是喷吐着阵阵浓白色烟雾的燃煤机车,两种交通工具既对立又统一,和谐地存在于同一幅画作中,这也是那个年代特有的属于交通的有趣场场景。画家在传统的描绘田园风光的场景画中,火车这一并不十分和谐的元素非但没有选择忽略,反而将其作为远景呈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是艺术上的创新,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下铁路运输己经深入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成为了 种寻常的交通工具。

链接

从绘画浅谈交通运输的发展

Life and City Memories on Transportation

作者:刘源

(内容节选,报告全文内容链接附后)

靠在轻轨的座椅上,我依然会忍不住地想,今天的我又没能做到最好,明天的事却己接踵而至。我有时 透过列车头的前窗看着前方的轨道,真切地问自己。。。
步行,自行车,电动车,公交车, 轻轨,我出行工具的每 次更迭都代表着我学生阶段的一次进阶。它们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便利,更是我成长时的心路历程,长足回忆。

链接

交通工具上的人生与城市记忆

人工智能之机器翻译

Vorwort der Orchideen-Pavillon-Sammlung

朋友发来了两张图问这是什么,为此做了一点翻译,主要解释了一下Vorwort der Orchideen-Pavillon-Sammlung 和 schwimmender Weinkelch im geschwungenen Wasser,然后发现机器翻译已经很强大了。我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现机器翻译的进步,尤其是近十来年,外出走走的时候还蛮多,主要靠英语,但去的地方又不尽是英语——要想学会所有语言,也不现实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