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的复杂性

“在土力学中,数值的准确是不可求的,概念的准确却是不可缺的。所谓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理解、感悟与理性的经验。”——李广信

这是李老师上次的讲座,我们有幸在论文发表之前听了讲座。当时想写点什么,后来又想等看到论文出来之后再说,然后又搁置了。

浅议土的复杂性_李广信

讲授了差不多十年《土力学》,不记得从哪一年开始,逐渐对这门课失去了兴趣。。。
力学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学问,课堂上能沿用的基础理论大多是几百年前的,而这门学问不断涌现出来的论文,则在面对实际世界的种种复杂性,我们多大程度上能够把握这种复杂性,其实很值得怀疑,仅三体问题都无法应付了,我们能求解多么复杂的问题

学习土力学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会在实际接触土的过程中,慢慢了解其具体特性,然后再想起课堂上那些基础的概念,而现在的教学中,能做的很有限。

做为科学家、工程师、研究人员,慢慢地了解土的特性,有了更多的经验,甚至觉得现在建立的那么多复杂的模型,可能都不如凭长期的经验和对最基础概念的理解而做出的一个估计,那么做那些复杂的模型和计算方法,意义又在哪里。。。于是,开始打算失望地走开了。

土体的复杂性,除了力学能做的,也去做点其它的事情吧,开一门课就叫《土》,把力学去掉,然后讲述更广阔更复杂的土 —— 一些学者全部的经验和认识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李老师来做了一个报告,再见到李老师,感觉非常亲切,回忆起一些旧时光。其实上次见到李老师也只是不久前,去北京办签证,没有预约地联系了李老师和胡老师,胡老师没在清华,李老师有在,见了一面,当时回来就记录了一下,一会儿直接贴过来。

土体的复杂性,给了我们广阔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其实我们和土木没有那么强的依赖关系,可以有很多选择。

天意从来高难问
我今停杯一问之

T大 mounting people mounting sea.

走在大礼堂旁的路上,夏天依然一地槐花,但一个人也没偶遇上。

李老师说我开车来接你,然后开着三轮摩托过来,这场景又亲切又觉得有点好笑,黎明对张曼玉说我有车我送你。

一切都那么自然,于是八十多岁的我导,贺长車,后座坐着年半百的学生,我们一路穿过礼堂,图书馆,新斋

以前那个食堂叫什么名字,现在也不知道换了什么名字,在三楼吃饭,都已不喝酒的偶,突然李老师说冰啤酒先来一个,就凉菜喝一点。

哦吼?那怎么也得来一瓶啊,二十五块多一瓶,香格里拉什么的,啤酒而已,叫什么香格里拉,不至于啊,我俩都没听过,那就喝这个。上来非常小一瓶,一人倒一小杯就没了,李老师说这么小瓶,那再来一瓶。好,再来一瓶。

结果喝完一杯后,李老师说,轻敌了,这比燕京啤酒度数高啊

校园如故,故人依旧,情份也依旧,这是最令人温暖的事了

↓↓↓Read more

土力学及岩土工程教育与教学

李广信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

1.历史的回顾
        我国大学中的土力学课程教学大约始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最早在国内大学开设土力学课程的是黄文熙先生(中央大学)和茅以升先生(唐山工学院)。他们是我国土力学课程的开拓者。而在30年代时,土力学在国际上尚属新兴学科。
        黄文熙先生于1937年在美国密执安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应南京中央大学邀请回国任教。因学校内迁,1937年末才辗转到达重庆,任中央大学水利系教授和系主任,开设了土力学课程,建立了土力学实验室,是国内首次在大学建立的土工实验室。
        茅以升先生在1938-1941年间,任唐山工学院院长,开设土力学课程,并在全校作“挡土墙上的应力”学术报告。
        此后,陈樑生于1948年在清华大学,俞调梅于40-50年代间分别在上海交通大学和同济大学,钱家欢、曾国熙于1952-1953年在浙江大学,冯国栋于50年代在武汉大学分别开设了土力学课程。
         20世纪50年代我国翻译了一批土力学和基础工程教材(多是译自俄文版)。我国最早中文版土力学教材是在西南联大时期阎振兴编写的《土壤力学》;解放后早期的教材有:丘宝勤编撰,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1953年出版的《实用土壤力学》;钱家欢编写,由大东书局1953年出版的《土壤力学》;钱家欢与唐念慈合著《基础工程规划与设计》(大东书局1954年出版),陈仲颐编写的《土力学地基与基础工程》(1954年,高教部教材处);由陈樑生和陈仲颐编写,由水利出版社1957年出版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吴炳焜等编写的《土力学地基与基础》(高教出版社1958年出版);俞调梅的《土质学与土力学》一书由工业出版社1961年出版。

↓↓↓Read more

爱惜羽毛

最近审了好多稿,想起以前有一次在王老师家吃饭,王老师也谈到每年有很多评审。做为审阅人,你会在每个稿件上花多少时间呢?认真审的话,这一定是个很花时间精力的事。

无论时代怎么变,认真的同行评议一定是维持学术体系正常运转的重要方式——如果不说是唯一方式的话;如果该系统受到侵蚀,那么几乎等同于学术系统受到侵蚀。

对于每个人来说,无论是做为作者还是评审人,都要爱惜自己的羽毛,尤其是做为评审。很多时候,评审是匿名的,但即使匿名情况下,敷衍和偏见,长远而言,仍然影响评审人自己的声誉。

怀念王老师-岩坛漫话(第二版)-李广信-2010

↓↓↓Read more

Archaeological Study on Reinforced Soil for Hydraulic Engineering in Ancient China

杨柳烟含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好风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李老师把文章的资料发给我的时候,我没想到翻译将花这么长的时间,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我译过最难的一篇。我从学生时代断断续续就做过各种各样的翻译,各种专业,各种内容,甚至做过一次会议的现场同声传译(这是我非常高兴能够有机会尝试的一次体验,坐在隔音的小隔间,戴着耳机,切换着麦克风的频道,非常特别的一次体验),但这篇翻译是我翻译耗时最长的一篇。

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第一次听到是在一次土工合成材料会上,李老师做了一个报告,当时在座的Fumio Tatsuoka (龍岡 文夫) 教授也非常感兴趣。
李老师的报告总是有一种不一样的风格,每次都能够把知识讲得非常有趣,又容易理解。这篇文章的切入点是良渚古城的考古、息壤以及土工合成材料加筋。
等到文章译好,然后发现这篇文章该往哪投呢,它不像一个普通的论文,理论模型,数值模拟等等,倒是很像李老师《岩坛漫话》的风格。

论文的翻译是困难的,试举几个例子:

Continue reading “Archaeological Study on Reinforced Soil for Hydraulic Engineering in Ancient China”

[转载]土力学大师李广信教授访谈实录

(开头的这几句不属于转载的访谈):
近几年接触了一些现场检测和监测的数据,在分析数据的时候常常感觉到这些数据到底是不是能用?为了更好地做好研究分析,实在应该更多一点的时间泡在现场,包括这一系列现场检测和取样分析。坐在办公室等待发来的数据,感觉还是不行,最好整个检测分析的过程都要参与。

下文引自今日头条
土力学大师李广信教授访谈实录土力学大师李广信教授访谈实录

↓↓↓

Continue reading “[转载]土力学大师李广信教授访谈实录”

《漫话土力学》 前言

2019-07-22 09:02  来源:岩土网

《漫话土力学》 前言

李广信

《漫话土力学》一书终于出发行了。感谢《中国岩土网》开辟了岩土评论这一园地,培育出这株奇葩;也感谢《人民交通出版社》克服了很多的麻烦,使它艰难地面世。挚友张在明先生已乘鹤西游,也就不再请一些谋而优则士的大家作序了,以免麒麟皮下露出马脚。从2017年1月签订出版合同并交稿,至今屈原都已经投江三次了,使喜欢它的读者们翘首以望,深感愧欠,并将修改后的“前言”再发一次,向多年来关注此书的读者们做一个交代。

Continue reading “《漫话土力学》 前言”

回顾岩土工程界的几次讨论与争论

2019-07-01 09:15  来源:岩土网  

回顾岩土工程界的几次讨论与争论

李广信

《岩土工程学报》创刊40周年,邀请我写一点东西表示纪念。回顾岩土工程界的几次争论,我都参与了,写下如下文字以资搪塞。      

《岩土工程学报》已经创刊40年了,对比书案上80年代面黄肌瘦的版本和现今宽大厚重的体魄,感觉它确实是长大了。感谢南科院多年的培育和扶植,使它立足于岩,扎根于土,风雨寒暑40年,枝繁叶茂地屹立在虎踞关上。

1979年正是全国意气风发,全民奋进的年代,岩土界的老先生们劫后余生,痛惜失去的十余年,一方面努力向国内介绍这期间国际上岩土界的学术进展,一方面尽力组织队伍,奋起直追;中年的岩土科技人员则满怀斗志,热情地拥抱“科学的春天”。适应这一形势,黄文熙先生以其崇高的学术威望和人格魅力,联合六个学会,创建了《岩土工程学报》这一在岩土界最具学术声望的刊物。

Continue reading “回顾岩土工程界的几次讨论与争论”

关于静孔压与超静孔压的答疑与讨论

李广信

关于静和超静孔隙水压力的论文在《中国岩土网》上发表以后,引起不少回应,也有一些不同意见与质疑,当时没有及时回复。现已间隔时间较久,在原文处讨论读者也都不看了。在这里集中进行一些讨论,并乞不吝批评指正。

1. 一些静孔隙水压力的例子(见图1

  ① 在一个100cm高的开口钢筒内,有高50cm土,当筒内水位在50~100cm间变化时,土内的孔压变化都是静孔压及其变化,不存在超静孔压,见图1(a)。

  ② 在一个50cm高装有饱和土的封闭钢筒内,提高其中的水压力(连通管内水位提高),土内的孔压变化也是静孔压的变化,不存在超静孔压,见图1(b)。

  ③ 一个50cm高的装有饱和土的开口钢筒,土面上设有一不透水的活塞,在活塞上加载,土内的孔压变化是静孔压的变化,也不存在超静孔压,见图1(c)。

  ④ 三轴试验中的饱和具有原位应力的试样,其排水閥关闭,通过试样的橡皮膜加围压sc,在土试样中产生的孔压是静孔压Du=sc,而非超静孔压。

上面的4个例子的共同点是这些孔压的施加及其变化,都没有涉及土骨架的有效应力的变化,也就不会引起土骨架的变形。

Continue reading “关于静孔压与超静孔压的答疑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