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信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
1.历史的回顾
我国大学中的土力学课程教学大约始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最早在国内大学开设土力学课程的是黄文熙先生(中央大学)和茅以升先生(唐山工学院)。他们是我国土力学课程的开拓者。而在30年代时,土力学在国际上尚属新兴学科。
黄文熙先生于1937年在美国密执安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应南京中央大学邀请回国任教。因学校内迁,1937年末才辗转到达重庆,任中央大学水利系教授和系主任,开设了土力学课程,建立了土力学实验室,是国内首次在大学建立的土工实验室。
茅以升先生在1938-1941年间,任唐山工学院院长,开设土力学课程,并在全校作“挡土墙上的应力”学术报告。
此后,陈樑生于1948年在清华大学,俞调梅于40-50年代间分别在上海交通大学和同济大学,钱家欢、曾国熙于1952-1953年在浙江大学,冯国栋于50年代在武汉大学分别开设了土力学课程。
20世纪50年代我国翻译了一批土力学和基础工程教材(多是译自俄文版)。我国最早中文版土力学教材是在西南联大时期阎振兴编写的《土壤力学》;解放后早期的教材有:丘宝勤编撰,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1953年出版的《实用土壤力学》;钱家欢编写,由大东书局1953年出版的《土壤力学》;钱家欢与唐念慈合著《基础工程规划与设计》(大东书局1954年出版),陈仲颐编写的《土力学地基与基础工程》(1954年,高教部教材处);由陈樑生和陈仲颐编写,由水利出版社1957年出版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吴炳焜等编写的《土力学地基与基础》(高教出版社1958年出版);俞调梅的《土质学与土力学》一书由工业出版社1961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