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看到的硕博论文,以及一些项目申请,很大一部分,其综述部分都毫无价值,这些综述只是一些“学术八股”,以及用于讨好评审人;大部分所引用的参考文献,作者是否真的阅读过,都很值得怀疑。
为什么要参考文献?
学术研究其实是为了探讨或解决某个问题,其所进行的智力劳动当然希望建立在已有的人类文明的基础上,因此自然会先看看现存的工具中,有没有可以用于解决该问题的?或者有没有什么发现,可以做一个参考或铺垫。
因此,综述中,作者肯定有大量的对于该问题的理解,以及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可是目前的参考文献,基本上是罗列。。。某某做了啥,某某又做了啥。。。你看都引了你的文献了,看到了吧?(虽然你的论文作者根本就没读过,就是从几篇论文的综述再综述过来的,也许抄着抄着慢慢就都抄错了,可是又有谁在乎呢?)
不仅仅参考文献,学界的各种错误风气之所以能成型,在于两个原因:1)比较——他们都这么搞,为什么我不能这样?2)一代一代的累积——曾经这样的人长大了,他们认为这是对的,于是进一步进行了传承,于是,正误的标准就变了。
当一种错误明显在扩散、在机械弥散、在对流时,学生会说:“为什么某某组的谁谁可以这样?”
这种逻辑是站不住脚的——谁谁可以这样,并不表示这是对的啊;但是这种话说出来又特么的那么“理直气壮”、“理所当然”。。。
“其实,说到底,潘粤明只是一个合格的演员,但是当周围的人都不合格的时候,合格就成为一个难得的品质。”——宋方金,吐槽大会第二季,2018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