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内容的丰富,遇到的问题也需要一个接一个解决,rar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好几种方案都不怎么靠谱。插件的办法拓展了支持的文件类型,但是rar始终不支持,好像是因为某种潜在的安全漏洞。
替代办法是采用zip格式。有这个替代办法,也懒了,不再寻找新的办法。毕竟代码改来改去,最后都可能影响其它位置。体会到大一点的程序维护的困难,尤其这个代码不都是你自己写的时候。
致青春
寒雪牵魂箫

无题
翩翩杨花风起舞,幽幽兰芷芳着露。
晶莹露冷香有源,散漫絮飞归无处。
细品冷香凝辞赋,漫理思絮入丝竹。
旧曲天外雪花落,新词灯下人孤独。
相思点点聚还散,缱绻缕缕有还无。
应知寂寞情无主,冰心何必在玉壶?
Continue reading “寒雪牵魂箫”十年、二十年
播放器问题也解决了
挺好的!
怎能没有音乐?
Creat a playlist for business travel and it may be updated on an occasional basis
关于静孔压与超静孔压的答疑与讨论
李广信
关于静和超静孔隙水压力的论文在《中国岩土网》上发表以后,引起不少回应,也有一些不同意见与质疑,当时没有及时回复。现已间隔时间较久,在原文处讨论读者也都不看了。在这里集中进行一些讨论,并乞不吝批评指正。
1. 一些静孔隙水压力的例子(见图1)
① 在一个100cm高的开口钢筒内,有高50cm土,当筒内水位在50~100cm间变化时,土内的孔压变化都是静孔压及其变化,不存在超静孔压,见图1(a)。
② 在一个50cm高装有饱和土的封闭钢筒内,提高其中的水压力(连通管内水位提高),土内的孔压变化也是静孔压的变化,不存在超静孔压,见图1(b)。
③ 一个50cm高的装有饱和土的开口钢筒,土面上设有一不透水的活塞,在活塞上加载,土内的孔压变化是静孔压的变化,也不存在超静孔压,见图1(c)。
④ 三轴试验中的饱和具有原位应力的试样,其排水閥关闭,通过试样的橡皮膜加围压sc,在土试样中产生的孔压是静孔压Du=sc,而非超静孔压。
上面的4个例子的共同点是这些孔压的施加及其变化,都没有涉及土骨架的有效应力的变化,也就不会引起土骨架的变形。
Continue reading “关于静孔压与超静孔压的答疑与讨论”岩土注册考试的一个策略
李广信
据说自今年始,注册考试案例考题将只有25题了,而不是含有5道选择余地的30题。这样,由于岩土工程门类复杂,涉及的行业很多;计算量普遍偏大,如果没有选择的余地,将无法发挥个人所长,而暴露其所短,最后分数和通过率都会有所降低。
注册考试的案例题,原来是规定30题中选择不超过25题,如果超过了,计算机将从头审阅选项,到已选25题则停止;在人工复审评卷时也是如此。但实际上由于时间限制,极少见到有完成多于25题的考卷。三个小时25题,每题平均用时7分12秒,以这些年的考题的“繁度”,这种计算速度几乎属于超人。同济大学有一个岩土工程的教授,对我说,他上午只完成了12题,下午就不考了。表1是总结了2005年到2010年的所有案例题考卷的的总结。由于近几年考题的难度、繁度和昏度都有所提高,估计选择率还会有所降低。
表1 2005~2010案例题的选择率统计

《漫话土力学》前言
李广信
这是一些各自独立的文章,多是以土力学中的某一原理或概念为题,漫话开来。然后按传统的土力学教材的次序分章组合,名曰“漫话土力学”,以与此前出版的“岩坛漫话”相呼应。因为是漫话,突发奇想,信马由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故而没有土力学教材那样的连续性、系统性和规范化。自《岩土工程界》期刊夭折以后,再无漫话岩土的平台,承蒙《中国岩土网》设置了一个岩土评论的栏目,开辟一畦自由与开放的园地。与浩如烟海的学报、核心期刊、EI与SCI源的期刊相比,这里更像是房后的百草园:一些闲花野草、春鸟秋虫们自生自长,充满了生机与情趣。文章既不需审稿,也不必缴纳高额的版面费,像我这样的已无需用EI和SCI论文混饭吃的闲人,有这么一个说话与切磋的地方就很知足了。于是一年多来发了不少关于土力学的议论,题目一律题为“论xxx”。说到“论”就很令人肃然起敬,似乎《资本论》、《相对论》这样的巨匠泰斗们的恢弘巨著才可谓之“论”。后来查了字典,似乎“论”也并非巨人们专用,闲人们也可论:如议论、杂论、刍论,以致谬论,于是就放心地论了下来。
这些文章往往以土力学的名词概念入题,兴之所至,古今中外,海阔天空,洋洋洒洒,恣意纵横。有时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纵使不知土力学为何物者,也可读下去,据说还看懂了,可见它对于普及土力学功莫大焉。有的文章虽不甚轻松,略显艰深枯涩,但也还是言之有物,不至于面目可憎。至于为什么要培育出这么一些奇花异草,弄出一些与经典土力学不甚相同的想法、说法与写法,这可以说是一种探索吧。本人从小就颇具探索精神,现在已经活到了这把年纪,更不想人云亦云,跟在别人后面背书。因此常常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土力学中的理论与概念,进行一些探索,“语不惊人死不休”,以期在土力学这潭百年死水里惹起些许涟漪。
Continue reading “《漫话土力学》前言”十年之一剑
李广信
《高等土力学》第二版出版了,承蒙出版社送我10本,看着这本朴素端庄,印制精美的教材,一股豪气,些许心酸,感慨系之,体会到什么是所谓的“心血”。这近70万字,每字都抚摸不下十次。其中的22道例题,289道习题都是一个个构思、解答、修改、校正、增减,每题也都斟酌琢磨同样的次数。
不同于充栋汗牛的《土力学》,我国于1978年实行研究生学位制度,研究生的教材从无到有,不是东抄西拼可以充粘贴出来的。1978年我在清华大学师从黄文熙先生,开始进行了本专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个人的研究生学习与研究。除了主要靠自学外,教研组还给我上课,除了黄文熙先生经常对我进行“单槽饲养”外,像陈仲颐先生、濮家骝先生、李景坤先生等常轮番给我这个唯一的学生上课。这种一生多师的待遇现今很少有人能享受到了。
到了80年代初,黄文熙先生预感到我国大批培养研究生的时代即将到来,这种单槽饲养式的教学方式难以持久。于是组织了他早期的学生和助手们编写了《土的工程性质》一书。由他亲自动手,每人分一个专题,精读近20多年国际上相关课题学术研究的新进展后,写成6章,由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对于改革开放以后的岩土工程界了解国际上土力学学科的进展,以缩小由于“文革”造成的我国与国际岩土工程界的差距;对于其后研究生的教学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Continue reading “十年之一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