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

再见了亲爱的你啊

“你还是把我删了吧”
这首网络歌曲居然有郁可唯和金志文版本,
可见 有多少人有这种奇怪又合理的要求 。
还是比较喜欢金志文版本,伤心的事只能认真一半,不要真的在伤心。

需要删掉才能断联,删不删都无所适从——
其实想离开的那个,根本不在乎你删不删,
想删或被删的那个,往往就是走不了的那个;
然而, 这又是可以单方面结束的事情——一个人退出,就意味着结束。


“你电话号码?”

“第一次加你微信时就告诉你了”

“。。。我找不着了”

“你看看!要不你往前翻翻聊天记录?”

“前面的我已经删了。。。快点!快点告诉我你的号码!不然我们就不会再联系上了。。。”

我才意识到,他是要把我删了。。。

好吧。。。当你有我电话时,你并不需要我的电话;
当你找我要电话时,是为了把我删了
。。。
多么合理啊

音乐二十年

从电脑端到移动端,这几乎隔开了两个年代,然而这种隔离也是模糊的,现在很多上年纪的人也在手机上刷来刷去的。

酷狗搞了一个互联网30周年之播放器20周年,这其实是腾讯的一个公关文,面对网易云音乐前几天的指控。但是说起播放器,真是历史很久很久了,太远的胶片、磁带、walkman就不提,仅电子播放器而言,最早的可能是winamp,刚才去查了一下,居然还在,并且也进化到了手机端;此后不久是千千静听,居然也还在;然而,这些其实已经离开主流很久了。

还有一个是音乐DNA,属于一个叫做友播的播放器,这个应该是已经消失了,以前这个音乐DNA搜狗文品指数一样,刚出来的时候都很新鲜。但现在这些都淹没在互联网的历史长河中,还留在视线中的只有网易云音乐、QQ音乐和酷狗音乐。

↓↓↓Read more

伤心者

这个学期教学楼装修,于是第三学期的课调到了文理这边的楼上,十多年来,还第一次在这个楼上课,也因此碰到了一位文学院的老师。

以前觉得这个楼的讲座,教室好大啊,现在,做过太多讲座之后,再站上去,似乎也没那么大了。与文学院少量的交集,源于很早以前,我甚至还能叫出那边几个老师的名字——虽然也没上过他们的课。

由于社恐属性,一般也不主动打招呼,直到最后一节课,她说你要是热的话,可以把空调打开——因为我每次一到,都是先洗把脸,站在空调前吹干,然后再坐着等上课;然后我们开始聊文学——为什么没有聊理工呢,只是因为那天我带了一本禅诗精选,聊文学更自然一点吧;之前我听她和她学生/助教的讨论——并没有刻意听,我在一旁看书来着,可是总会断断续续听到一点,我知道应该是文科方向的,但我以为是外语专业。

很快聊到了科幻,聊科幻,最常见的切入点应该是三体,然而,这已是一个差不多近二十年前的作品了,可见科幻在国内曾经多冷门。我们聊到何慈康,在我心里这三个的顺序应该是:刘慈欣、然后何夕和王晋康并列。这三个人,实际上见证了科幻的上一个时代了,而新时代的科幻,我并没有跟随,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突然隔了一个时代。

我记得当年有一个沙龙,在社团认识的朋友说,到时没人互动的时候,你就上去讲两句啊,那是一个科幻电影沙龙,那时候几乎全是国外的电影,我说其实我们国内的科幻并不缺瑰丽的想象力,而是缺乏将其视觉化的呈现——其实那时候小说流浪地球(大概2000年的作品)就已经有了,可是流浪地球成为电影ip是近几年的事。就和动画片一样,我们有很早期的优秀作品,早期的科幻电影,比如霹雳贝贝,只是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落后了——市场的原因很难讲。

我们谈到了科幻的软硬,我说何夕其实比较软,但是也不总是这样,做为科幻三巨头,他还是有好多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例如:田园、异域、六道众生;我主动提及伤心者,当年我不太看得上这一个当年的银河奖——太软了,但是当年的魁首啊,大概零三年。

下 面就转贴一个,伤心者

↓↓↓Read more

偶然的故事

阅读须知
本故事纯属虚构,请自行对号入座

链接:

偶然的故事

没得么事能够阻挡 / 你对自由的向往 / 天马行空的生涯 / 你的心了无牵挂
穿过幽暗的岁月 / 也曾感到彷徨 / 当你低头的瞬间 / 才发觉脚下的路
心中那自由的世界 / 如此的清澈高远
盛开着永不凋零
蓝莲花

↓↓↓Read more

赡养上帝

There is an archaeological exhibition in Wanlin Art Museum. The epilogue of the exhibition says as follows:

“The millennial ceramics, the resplendent bronze… gazing at the silent cultural relics one by one, we constantly hear the echo of history. The potteries of different archaeological cultures demonstrate the migration and multiplication of the ancestors on the land of Jingchu. The massive bronze sacrificial vessels recreate the military and ceremonial glory of the Bronze Age. The rich and diverse funerary objects depict the various social conditions at that time as well as the simple and ardent expectations after death. The plain, lustrous and transparent porcelains portray people’s aesthetic concepts and artistic pursuit in various periods.”

Looking at the exhibition, I was thinking what archaeologists in the future may find about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our age. Everything is in digital, no ceramics, no bronze, nothing but digital arts. We are trying to put everything into digital. It is more vivid, easier to reproduced and distributed, but is it really a strong way for preserv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of human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Digital information is actually fragile. It could be easily eliminated by an electromagnetic storm or become invalid due to single bit error. On the contrary, those characters carved on stones travels through thousands of years to our age.

Similar thinking about human civilization is in the science fiction “赡养上帝”.

鸟类展览馆
↓↓↓Read more

图书馆停电30秒

隔着豆浆的热气,我问他,去年的这个时候,我许愿之后,你在想什么。。。 我带着哭腔问他,是在担心她因为图书馆断电害怕,还是希望以后年年都能陪我过生日。。。 我哭出声的时候我才知道自己有多介意去年的这一刻他心的游离。

我没有同门吗?我每周不开组会吗?我们没有组会约饭吗?我不会因为共同负责课题和我的同门接触频繁吗?
可是我每周组会聚餐从来都是三个人,同门的另一个女生去不了,我和男生就不会一起吃饭。我们也曾因为共同负责一个课题单独留在课后讨论,也会因为讨论时间太长一起去食堂吃饭边吃边继续说。但是讨论完就会各自离开,吃完饭不会同路回宿舍。微信里说完事,发个ok,聊天就会止步于此。下雨了我没带伞困在图书馆,我只会求助我的室友。
电脑坏了,学校小门的巷子里,二十块钱就可以搞定,我为什么要去拜托不是我男朋友的异性。
我可以,你不可以吗?你不可以,又真的是因为友谊长存吗?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Read more

时间的彼方

上周在做一个与考古相关的课程sample,然后就想起这篇与考古相关的科幻,很久以前的了,98年的银河奖作品,作者赵海虹。那几年科幻世界的水平很高。在记忆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后来发现记忆不准确:

——“40年前遇见他,在我的时空,那时候他27岁,我20岁,他说我爱你,我笑了:在你的时空,当我早已为生活忙碌奔波,你应该还在地上玩泥巴…我笑出了眼泪;而现在我们再次相见,在他的时空,他依旧27岁,而我已经60岁了。我毫不掩饰我苍老的容颜,也不怕平静地凝视他依旧年轻的脸庞,真的是什么都没改变吗?还是一切都在改变?他应该没有忘记当时的一句我爱你,因为对他来说仅仅只是过了几个小时,也许还留着当初相拥时的气息;我也不会忘记,尽管对我来说却已经过了整整40年……”

是那个年代的作品比现在好吗?也许更准确的解释是:时间的彼方,我们老了。
附小说原文:

↓↓↓Read more

生死平衡

这是王晋康早年的作品,常常在讲丝绸之路的部分时会提及这篇,年代久远,故事细节已经模糊了,但是当时阅读感觉这个作者很有思想(后来看到许多医学专业的对此文的一些批判,或者说有争议)。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电子书却不见得是人类进步的电梯,实际上我们已经多久没有好好读一本书了?这不是说指尖上的世界不好,而是我们需要更加有耐心的阅读。

Read ↓↓↓ more

基因逃逸

这是多年前王晋康旧作,此袁隆平之际,重新想起早年的两篇文章,这是另一篇,之前那篇木禾源于山海经,作者何夕,现在这篇替天行道,影射孟山都,作者王晋康。文中的公司名称就直接是MSD公司。
不知道是不是我们老了,感觉以前的科幻都厚重一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