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就看不到这么多星星吧

北京就看不到这么多星星吧

王筝要开演唱会,然后做了几个短视频,她说:“我曾经是个很能写的人,其实现在也是”,然而离开很久以后要重新回来,可能并不容易。

在离开T大之前,这个人的最后一首可能是《没有人比我更爱你》,虽然一直不算很有名的歌手,但是这个人的歌曲确实陪伴了好久,大部分都是早期那些歌,甚至还有一个早期的有声小说,王筝在里面饰阮莞

我曾经是个很能写的人

现在视频都是为手机定制的,从电脑屏幕上看,这个视频不够宽,却又太长了,只能把文字推到more后面去,收起来,不然篇幅太长了。

↓↓↓Read more

通识课

几天前学校给推荐了一下,看到时还是蛮高兴的,毕竟开了课还是希望更多人听到。我不知道学生写了,当时课后好多要求合影,偶全都慈爱地答应了:-))) 之后也确实收到了几张,而文中的是没收到的。

文中所说,很多是我课堂所讲的,有些来自我的论文,这是我对通识课的理解或者希望,然而要说一个人能有多广博,谁也不敢说;于浩瀚的人类知识体系,每个人穷其一生所能掌握的,武断一点说,大家都是浅薄的。

我只能说,我自己细分的专业领域,我知道该领域绝大部分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拓展一点点,其他的,能懂多少懂多少,只是保持了永远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兴趣。所有年少所学,我都觉得并无浪费,虽然后来我没有用上这些知识,我仍然很高兴以前身边的人教给我的,在我还不太明白这些知识到底是什么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懂得。。。

如今,我成了曾经教过我的那些人;而你们,你们会学到更多,比我当时多得多;人类文明因此得以延续和扩展。

山月不知心底事

辛夷坞近年主要工作已经是编剧了,最新的作品也停留在21或22年的“针尖蜜”。最近想起早年阅读的作品,除却特别早的那些——特别早的那些作品它们在“写着玩的”和“认真写作”之间的界限其实颇为模糊,那是一个特别的网文时期,到了现在,网文其实多是套路文章,无非是运用得纯熟与否,但是早期的时候质朴(或者粗糙)但是真诚;除了这些,辛夷坞算是比较多产又质量高的一位,她比较有意思的地方是,不同作品之间,角色是有关联的,一本书中的主角是另一本书中的配角,好像所有的人都联系在一块儿。

做为一位成熟的作者,辛夷坞讲故事的能力确实出众;但再出众的作者,其输出能力也是有限的,人生就那么多经历,再怎么写,也超不出自己的人生经历;刘慈欣,想象力出众,但是也很久没作品了,这些人,在一个高度,收手做编剧,无疑是很好的选择,只是可惜了读者们,会有落空的期待;但是,每个作者的枯竭都是必然的,人生的长度和广度都是有限的。

山月不知心底事,当读到他低声说:“用你的声音,叫我一声阿正好吗?”,这里的阿正应该就是致青春里面的那个陈孝正,一句话连起另一本书。写作中,本来犹豫用“阿正”这个名字,但是,想到致青春,就不想用这个了,毕竟人家写得那么好,换了一个。

山月不知心底事,“有时候缘分散了,就是散了”,这是现实中郑少秋说的,关于沈殿霞;“凡事要留点余韵,虽然有些抱憾”,这是电视剧中郑少秋说的,关于陈淮秀。近年来,陆续一些诗人去世,好像整个诗词的年代都在远去,离开了当下这个不知道在追寻什么的现实世界。那些有着一些艺术梦想/幻想的人,都把它变成现实的背景板,这样也好,对应郑少秋前面的两句话。

鸟之诗

当被推荐这首鸟之诗,看他慢慢写出曲谱,我很高兴开始可以和他谈论音乐了。我不知道音乐对于别人,非艺术类的人群,都有什么感觉——虽然我常常写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找了半天,也找不到自己写过的文字了。这种文艺类的东西,包括琴棋诗画,其实都可以会一点,不靠这些吃饭的时候,往往能够保持长久的热情,在交谈时,哎呀,我们还可以聊聊这个。

虽然乐器、诗词、写作、棋艺,都在某个阶段,因为专业太忙太忙,而被放弃了,但是之前所学并无浪费,这是我一贯的认识,你终会从这些修养中获益。我很高兴他能和我讨论曲谱了,虽然我所知,非常之浅显。

这些学识也没有随着岁月而渐渐淡出生活,反而像第一步抢占天元(很少人这么下,但是确实也有一个此棋例),最后也许这颗棋子会熠熠生辉。

这首鸟之诗,长笛版,让我第一反应想起一部武侠剧,其实好多武侠配乐,所配合的那种古典的意境,是我至今还在看那些画质非常一般的远古武侠剧的原因(但现在有个方向是,古早录影带的修复和视频锐化),其实就意境方面,以前制作精良,现在时代,唯一进步的可能就是技术了。

鸟之诗-长笛版
九阴真经之碧海潮生曲

A Shropshire Lad ——A•E•Housman

再次用到了这首诗,还不太好找,翻译也不容易,做个记录

From far, from eve and morning
And yon twelve-winded sky,
The stuff of life to knit me
Blew hither: here am I.

Now — for a breath I tarry
Nor yet disperse apart —
Take my hand quick and tell me,
What have you in your heart.

Speak now, and I will answer;
How shall I help you, say;
Ere to the wind’s twelve quarters
I take my endless way.

哀而不伤

的论文致谢

大概是去年开始,知网论文已经看不到致谢了,长存于论文致谢中的前男友/前女友们,也就此消失于茫茫网络间。

但有些致谢写得是很好的,看完致谢,不用看论文全文,都觉得这个学生的校园时代是认真的。致谢要不要做为论文的一部分呢?比如,这篇:


↓↓↓Read more

合照

同学们问可否合照,说起来,这会儿有点意外——以前不意外,但考虑到现在这个年纪。。。就有点意外;而且以前多是在课外的时候,课堂时候少。

记得我以前问可否合照的时候,得到的回复是否,当时有点难过;于是,现在别人问我,我一般都说可以。虽然平时我也是躲镜头的,但是,合适的理由,当然可以啊,为什么否呢?

以前合完我就走了,现在我会说,如果方便的话,发给我——可是,不管有没有说这句,大多时候也没收到什么🤣

合照–珞樱

这首合照,出自珞樱,当时正是校园民谣活跃时期,从诗歌和民谣两波朋友,都得到关于该专辑的推荐,于是印象就比较深刻一点。和我收藏的好多歌曲一样,这个专辑大概也是绝版了的。

当时还买了一本关于音乐的书,替别人买的,就是推荐珞樱专辑两波人中的一波,怎么也想不起书名了,封面是蓝色的夜色底色加橘黄色的灯光颜色。今天看到一个“文学鉴赏与创意写作”推送,有关于歌词写作内容,应该会和当时那个环境相关,老师年轻,可能那个年代远点。。。

整理文件夹,总会看到很多好遥远的内容。
“ 偶尔翻起了日记 / 翻起了你我之间的故事 / 一段一段的回忆 / 回忆已经没有意义”
旧时光

kindle

kindle 发布了一个彩屏版,但是kindle已经退出中国有一段时间了。刚在kindle上读完一本稍严肃点的书,叫“黑客:计算机时代的英雄”,这本书成书于1982或1983,但是后记延续到了2010年的一些采访,跨度这么大,尤其对于计算机领域,20年足以跨越好几个时代,因此书中正文大部分出场的人物都非常不熟悉,直到后来沃兹、盖茨,但是书中谈及的计算机内容很多还是能懂,毕竟我们接触计算机的年代没有隔计算机启蒙年代很遥远——1982年也不是那么远。

这本书读得很慢很慢,多半在差旅中阅读,今天终于在阳光下读完。想起一个朋友,在阅读kindle之初认识,有时在旅途中会分享阅读,然后,在读完这本书之前,飞快地消失了。。。要接受生命中的来来去去,最后能够剩下的,少少的人,像之前那个,二十年的网友。

最近见到吴彦姝的频率有点高,焚城中的老太太也是吴彦姝,还有刘德华四十年不变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