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WHU
小网站,打开很慢,原版在这里


建一个网站最好的时间是十四年前,其次是大大前年
Sakula season in the campus was very much quiet this year. Without tourist volume of tens of thousands per day, which was normal in the past, it provided a half day to be hanging around under sun shine and cherry blossom; a drop of leisure squeezed from busy time.
郁可唯翻唱了谭咏麟的水中花,与之相对应的另一首老歌是难舍难分,曾经的 “十大煽情分手歌曲” 之一;同样的杏花春雨,同样的雨打风飘,年华流走,同样的灯火阑珊,烟消云散。。。
然而真正使它一度跻身“十大煽情分手歌曲”,恐怕并不是这些叠加的意象 ,而是——“说起来爱情的悲欢离合有个你我永远不提,相偎又相依要留在心底陪我一路到天涯”。——不知道有多少人走过爱情之后会永远留一个人在心底,永不再提,也永不忘记——五百年后剖开自己的心,看到一颗晶莹的泪滴,那里面恍然有一个被泪滴的表面张力球面化了的倩影,不必犹疑,你一定会记得她是谁
李广信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
1.历史的回顾
我国大学中的土力学课程教学大约始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最早在国内大学开设土力学课程的是黄文熙先生(中央大学)和茅以升先生(唐山工学院)。他们是我国土力学课程的开拓者。而在30年代时,土力学在国际上尚属新兴学科。
黄文熙先生于1937年在美国密执安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应南京中央大学邀请回国任教。因学校内迁,1937年末才辗转到达重庆,任中央大学水利系教授和系主任,开设了土力学课程,建立了土力学实验室,是国内首次在大学建立的土工实验室。
茅以升先生在1938-1941年间,任唐山工学院院长,开设土力学课程,并在全校作“挡土墙上的应力”学术报告。
此后,陈樑生于1948年在清华大学,俞调梅于40-50年代间分别在上海交通大学和同济大学,钱家欢、曾国熙于1952-1953年在浙江大学,冯国栋于50年代在武汉大学分别开设了土力学课程。
20世纪50年代我国翻译了一批土力学和基础工程教材(多是译自俄文版)。我国最早中文版土力学教材是在西南联大时期阎振兴编写的《土壤力学》;解放后早期的教材有:丘宝勤编撰,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1953年出版的《实用土壤力学》;钱家欢编写,由大东书局1953年出版的《土壤力学》;钱家欢与唐念慈合著《基础工程规划与设计》(大东书局1954年出版),陈仲颐编写的《土力学地基与基础工程》(1954年,高教部教材处);由陈樑生和陈仲颐编写,由水利出版社1957年出版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吴炳焜等编写的《土力学地基与基础》(高教出版社1958年出版);俞调梅的《土质学与土力学》一书由工业出版社1961年出版。
如果想假装有文化,大概只需要一个合适的搜索引擎。
虽然并不是第一次读雪莱,但这首万王之王还是第一次读到,并且是在电影异形:契约中;就像”茕茕白兔,东走西顾“,第一次读到是在电影战神中。
许多作品,只要从古典文化中随便拿出一鳞半爪,就会好像很厉害,这只因为大家的古典修为都不怎么样;其实流行文化中那些,离古典还差很远。
普罗米修斯和异形:契约都是很早前看的电影,以前看的时候好像都没看懂,像2001: A Space Odyssey,银翼杀手这些都是好早以前看的。再看之后才觉得这两部其实挺不错的。
当听到里面的朗诵king of kings,然后说作者是拜伦的时候,我就在找,真的是拜伦吗?
同样的例子还有,三十而已里面那女的拿个睡莲说是梵高的作品,我当时觉得编剧怎么会有这样的错误?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是这个样子的睡莲偶恰好在巴黎的 Musée de l’Orangerie 看到过。
(在异形和三十而已中,这两个都是作者故意的,后续剧情有说)
俄罗斯关闭领空。
曾经过境莫斯科一次,都忘了那个机场叫什么名字了,翻看照片看到mockba-wepemetbebo,到网上搜出来都是广告,尤其某个百字开头的搜索引擎,这个引擎现在搜出来头几页结果基本上都是没用的。
这个Moscow Airport可能叫 Sheremetyevo Airport( 谢列梅捷沃机场 ), 印象中机场都是伏特加和套娃。 伏特加,传说中的烈酒,但好像也没有多烈啊;还有威士忌,超市中的威士忌,很一般,也许传说中的这些酒,就不应该在超市里买吧。
“喝最烈的酒,恋最美的人”,那你还是要来中国啊,有没有最美的人或许可以商榷,但一定有最烈的酒。
在所有逗留过的机场中,对迪拜的机场最有印象,停留的时候免费提供的食物,并且经常改变装修,几次途径,次次都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