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论文写什么

较“有特色”的一句话大概是“你这个不算”,那么会议论文往往就属于“不算”的这一类。那会议论文写什么呢?又“不算”又影响后续投稿?

有一个会议是偶每次基本上都会参加的。会议是一个宣讲自己进展和呼唤朋友一起参加进来研究的好时候;会议论文比较不会被拒,可以比较自由地把自己想说的内容好好宣讲一下。

有些人觉得会议论文就是把一些质量比较差的成果,或者投稿不中的论文,往会议上投投看,或者交个差,但是这样不好:(“学术如此高雅,你却如此敷衍,这样不好,不好”——郭芙蓉)

还有些人大概是就参会,不交论文,把ppt上去讲一讲;开场白有时候是“对不起,对不起,刚下飞机”,对应的结束语可能就是“不好意思,下午那边还有个会,先走了,抱歉,抱歉哈”,可以只讲其中一个,也可以两个都讲。别小看这两句,等有资格讲的时候,写不写论文,做不做ppt,都不怎么重要了。。。

玩笑归玩笑,说回来,会议论文可以:
1)把自己的工作好好总结总结,捋一下你所创造的这个方向的发展历程,其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办法,现在做到哪了,后面还有什么想做的,通俗易懂的语言都可以了,可以大量引用自己的文献。这篇文章也许“不算”,但是会有很多人知道你的其他文献,看看可不可以用(前提是你做的真的有用),然后跟你探讨用在哪儿,进一步怎么搞。

2)抛出一个新的领域(自己当然先做了一点,还没做的可以不讲出来),这个领域足够有意思,可以生长出很多课题,但是也比较难,需要其他学科的帮助,这样可以从其他领域得到一些人的关注和帮助,这篇文章或许“不算”,但是你可以在发表后把它转给你感兴趣的其他领域专家,然后开始讨论(因为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无法讨论,这篇文章就提供一个讨论的基础)。

3)还有什么呢?想到了可以再补充。不管有用没用,这篇随手敲出来的文章“不算”,看看就好 🤣 🙂

去不同的地方,漫步在陌生的街头,看着身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语言,思想和脚步,一起延伸到远方,这是很惬意的时光。

学术上的傲慢与偏见

近期的几篇论文挺让人高兴的,因为他们大概代表这个方向过去的汇总,以及未来可以探索的一些角度。也早想写一点想法,但这种感想类的写作没有功利意义上的“有用”,只是自己在写的时候把一些想法捋一下。
或者有时候冷嘲热讽一下(现在已经很少了。。。)

第一是,所做的有意义的工作最后都能发表,但发表出来的文章大多数都老了,最新的结果要么不方便发表,要不就是辗转好久还没有发表,但是作者自己是知道哪些结果是有价值的。

第二是审稿人的傲慢与偏见,每当这个时候,偶都会告诉自己,审稿的时候一定不要这样。
审稿人的偏见来源于两个方面:
1)源于自私、狭隘 and/or 傲慢,这种没什么好讨论的,因为这完全是学术道德问题;
2)审稿人真的不懂
这第二点可以讨论一下。这种情况是因为他们太熟悉自己从事了几十年的领域,已经疏于/懒于考虑其他的可能性了,并且习惯性地觉得一些与他们认识不同的事情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个说法是:当一个领域的专家说某件事情是可能的,他很可能是对的;而当他们说一件事情是不可能的,他就有可能是错的——他们已经困于自己的认识中。
也要避免成为这样的专家,要始终放开胸怀,保持思考

虽然审稿专家形形色色,但偶经常跟学生们说,所有拒稿的问题都要归结为作者自己的问题,这才是正确的态度。你无法改变整体的学术氛围,能做的是:
1)吸取有用的意见,提高自己;
2)忽略那些无用的、错误的意见;
3)找个论坛,写篇文章,嘲笑一下那些有问题的审稿人——其实不是很建议😂——要嘲笑也建议嘲笑“academic ethics有问题”的那种,放过“真的不懂”的那种。

↓↓↓Read more

任何开拓性的工作都是在排除万难的情况下完成的

“记住:任何开拓性的工作都是在排除万难的情况下完成的。不要感到绝望,只管埋头工作就好!痛苦和斗争是人类的宿命……要牢记,每一个新思想在被人们接受之前,都是对公众的挑衅。”——卡尔 · 泰沙基

卡尔 · 泰沙基

春节读了一本书,暑假读了一本书,现在阅读量大大小于以前,时间都去哪儿了,也许都消耗在一个个零碎的信息中。

读完这本泰沙基,深感要在岩土领域做到泰沙基这样,可能性很小了。
我们可以学习有效应力原理、软土固结理论,但是我们很难具备泰沙基那种通过积累培养出的工程直觉,以及从浩瀚的信息、大量的不确定性中筛选出有效信息,从而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这种能力大概只有学科创始人才会有:
从最开始什么理论都还没有,自己一点一点积累、创造,然后把提出的理论在试验中加以验证;遇到困难自己想办法去创造:创造试验方法、创造理论、设计制造设备、提出参数及测量方法,这整个过程是充满激情并且很愉快的。
投入到这样的学科创造是很难得的机会,如此才会有整个学科尽在掌握的“艺术大师”的感觉。

而且岩土本身很复杂,现在我们在某些方法上修修补补或者批量复制各种改良,但其实不应该是这样的,这样能产出论文,却不能产生进步。岩土的复杂性,可以从如下这段摘录的泰沙基的对话中看出:

↓↓↓Read more

英文写作

应学生的要求讲了讲写作。对于英文不是母语的,写作总是不容易。
会考试 ≠ 会讲英文,会讲英文 ≠ 能写好文章。

ppt中都是修改时遇到的,有时需要反复修改同一个问题。。。例子涉及的内容也都源于我的专业,绝大部分与electrokinetic相关。
虽然英文日常交流完全没有问题,但也不敢保证所讲的都是对的, 英语毕竟也不是我的母语。

特别提及的其中一张ppt是关于对一个评审意见的回复。这个评审人的行为特别糟糕,我也一再告诫自己,不要成为这样不负责任又充满偏见的评审人。这损害评审机制,而且肯定也损害评审人自己的学术信誉,别看评审是匿名的,但是没有什么是真正匿名的。

当评审人特别糟糕的时候,写回复的时候尤其需要有理有节 ,就事论事。对于这种评审意见的回复,特别建议写完之后放个几天然后再回头重新读一遍,修改掉带情绪的表达。
这个时候其实需要说服的不是评审人——无论你回复什么,该带强烈偏见的评审人都会拒掉你的稿件——想想看,他甚至都没有认真读一遍论文。
这时候有理有节地回复,也许有机会说服编辑,重新考虑该评审人的意见的可信度。

↓↓↓Read more

EK & RSK

The presentation attached at the end of this post was from Colin Jones.
(Refresh a few more times if the pptx is not shown properly. Either Google Doc viewer or Microsoft office viewer has some problems in some special zones of the Internet.)
Some cases shown in the presentation are from us. It is an interesting and overlapping area to be explored and we have been in this area for more than 20 years. More and more novel and interesting topics in this area have been discovered and we keep on widen their application potential in different engineering areas.

PS: there was a news that the EK Co. was merged to the RSK.
I went back several times to the EU but not to the UK again and it has been around 15 years.
Hope to travel again when the pandemic ends.

↓↓↓Read more

这种话大概也就是得诺贝尔之后才有资格讲

很多观点,甚至做法,在真正的科学家中是有共识的;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去那么总结。

回想我自己的第一个模型,也是在等待一位朋友的间歇,在门外反复踱步的时候想出来的。当然,并不是那一刻,短短时间的思考之功,而是已经做了很长时间的研究了,那一刻突然想通了而已。这种体验,每个学者大概都会有。

” 在孩提时代,每个人都拥有着许多种可能性。你既可能成为职业棒球选手,也可能成为歌剧演唱家。但是,到了二十岁左右,我们就知道了自己的局限,就会因种种原因而将各种可能性自行消去,同时也会追问自己到底想做什么。无论是谁,都要过这一关。此时,你只能严肃认真地对各种可能性加以权衡,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擅长做的事。”
这一段,正和我前几天写专业选择时所想到的一样,实际上越往后,知识、经验越多,但是可能性越少,我们没有办法进入所有领域,所以,年轻时的选择非常重要。另外,我们无法成为所有领域的专家,但我们在精进一门的同时,完全可以涉猎尽可能多的领域,这能保持科研生涯的idea永不枯竭。而且,当你写完相对论的时候玩玩小提琴,画完鸡蛋之后画画人体解剖图,这不也蛮好吗?

日本医学家,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本庶佑
本庶佑:真正一流的工作往往没有在顶级刊物上发表
Read ↓↓↓more

土木工程

现在的网络和以前很不一样了,以前写什么,对不对,大家回帖讨论一下就算了,现在任何一个观点都可能不知何时被无限放大,所以像以前那样的写作氛围没有了,想写点什么都很犹豫。今年听说一些传统行业的专业不是很受欢迎,当时就想写点,可也一直没写。

选择专业,在刚高考完的那个年纪,最重要的考量是什么?应该是多大程度上所学的能够参于到未来几十年的重要领域的进展中去。从这个角度,行业艰不艰苦,就业情况,有时不一定是第一考量。

人类知识的不断积累,和个体生命长度的有限,使得人类文明的传承不得不使用分工合作的办法,于是才有了分专业,每个人传承发展一部分知识。这种情况下,选了专业意味着与很大一部分其它领域的知识擦肩而过了,确实应该好好选择。

其它的专业不知道,就岩土来说,其实是有机会参于到未来的重要领域的。人离不开大地,哪怕上了天,也要寻找另一片土地落脚🦶。去年登月取样成功时就写过一篇,当时英文写的,登月,火星,这应该是非常有未来参于感的领域了。我们研究那里的土。

Since 2005

相对于其它材料,土体是很复杂的材料,可研究的角度也多,矿物成份,环境,植物生长。。。土体的各种现象,其实不仅限于土力学、打地基、盖房子。很有机会探寻新的主题,并且对赖以生存的大地的研究,也会是任一时代都不过时的题材。

↓↓↓Read more

Smart DC Power Supply and Roll Polling Program

The first EKG (E-board) in China:

Zhuang, Y.F., Zou, W., Wang, Z., Tan, X., Hu, P., Hu, S., Yan, Y., Wang, Y., 2012.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PVD. Chinese Patent. Grant Number: ZL201210197981.4.

The first field trial using E-board in China:

Zhuang, Y.F., Huang, Y., Liu, F., Zou, W., Li, Z., 2014. Case study on hydraulic reclaimed sludge consolidation using electrokinetic geosynthetics. In: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synthetics. DGGT, Berlin, Germany.

After the field trial, it was found that power requirement, instead of energy consumption, is the biggest challenge for field application using electro-osmosis. And I believe this is the case for most applications using electrokinetic technique in Geo.

Zhuang, Y.F., 2015. Challenges of electro-osmotic consolidation in large scale application. In: Conference of Geosynthetics 2015. IFAI, Portland, Oregon, USA, pp. 447–449.

Therefore, I have been focusing on Smart DC Power Source and looking for a way to reduce both power requirement and energy consumption. Roll Polling Program seems to be a solution. It reduces the requirement of current intensity to 1/3; it also decreases the energy consumption to less than 1 kW⋅h/m3. Following contents are direct quote from the publication:

Zhuang, Y.F., 2021. Large scale soft ground consolidation using electrokinetic geosynthetics. Geotext. Geomembranes 49 (2021) 757–770.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