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上的傲慢与偏见

近期的几篇论文挺让人高兴的,因为他们大概代表这个方向过去的汇总,以及未来可以探索的一些角度。也早想写一点想法,但这种感想类的写作没有功利意义上的“有用”,只是自己在写的时候把一些想法捋一下。
或者有时候冷嘲热讽一下(现在已经很少了。。。)

第一是,所做的有意义的工作最后都能发表,但发表出来的文章大多数都老了,最新的结果要么不方便发表,要不就是辗转好久还没有发表,但是作者自己是知道哪些结果是有价值的。

第二是审稿人的傲慢与偏见,每当这个时候,偶都会告诉自己,审稿的时候一定不要这样。
审稿人的偏见来源于两个方面:
1)源于自私、狭隘 and/or 傲慢,这种没什么好讨论的,因为这完全是学术道德问题;
2)审稿人真的不懂
这第二点可以讨论一下。这种情况是因为他们太熟悉自己从事了几十年的领域,已经疏于/懒于考虑其他的可能性了,并且习惯性地觉得一些与他们认识不同的事情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个说法是:当一个领域的专家说某件事情是可能的,他很可能是对的;而当他们说一件事情是不可能的,他就有可能是错的——他们已经困于自己的认识中。
也要避免成为这样的专家,要始终放开胸怀,保持思考

虽然审稿专家形形色色,但偶经常跟学生们说,所有拒稿的问题都要归结为作者自己的问题,这才是正确的态度。你无法改变整体的学术氛围,能做的是:
1)吸取有用的意见,提高自己;
2)忽略那些无用的、错误的意见;
3)找个论坛,写篇文章,嘲笑一下那些有问题的审稿人——其实不是很建议😂——要嘲笑也建议嘲笑“academic ethics有问题”的那种,放过“真的不懂”的那种。

第三,如果有特别多新颖原创的内容要写,第一稿往往讲不清楚,这个评论就很对
“The author wants to convey a lot of things in paper but the things are not properly presented. “
一个是读者的角度和作者的本来就不同,讲述的时候一开始不会考虑这个差别,很多重要的细节就没有讲;
二是内容的组织,太多创新点,其间的联系就不好连贯起来,这个评论也很准确
“The connectivity between these two sections “。。。” and “。。。” needs improvement. Better illustration or diagram may be used to make this process more easily understandable.”
三是一些与传统认识不同的部分(就是“真的不懂”的那类审稿人会有疑问的部分),需要更加详细地解释,这些部分本身也有可能不太成熟,更不容易讲清楚。


这一个细分方向还存在两个吸引力,一个是整个应用体系的搭建,也就是可以套用现在一直在说的“智能建造”,这方面其实已经拓展到别的地方去了,而传统的那些内容已经足够提供跟随好一阵子——这种模仿类的研究对偶而言失去了吸引力,而拓展方向的研究仍然具有很大吸引力,有很多可以学习和探索的。
另一个是重新发现的老现象,机理上不清楚,但是现象在实验室已可以设计重现,这是传统内容中,还很有意思的地方,看看能不能做下去,出点东东。

在更广阔的跨领域,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在论文一出来的时候就得到了应用,不是得到了引用,是得到了应用,这是最高兴的事。

一如既往,科学,最大的推动是热爱和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