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给推荐了一下这本顾城的《英儿》,然后我就在未苏湾看到了顾城的诗。其实之前对顾城所有的认识仅限于黑夜给了他黑色的眼。至于这本《英儿》,推荐人本来说的这是顾城“最色”的一本书,但是当时我误看作是“最出色”的一本书;我想最出色,那应该找来看看啊。
但是,其实是一本很奇怪的书,里面非常多的情欲描写,而且以写诗的语言来写小说,开头部分我甚至都不太读得下去,要不是有朋友提及,我想我永远都不会去看这本书。
继而里面三人奇怪的关系,也让人觉得难以理解;我相信这里面大概的经过也许如顾城所写,但是具体细节,很多可能也未必如实,毕竟小说也是他自己写的,自说自话。最后他们的结局是这么大一个悲剧。。。幸而,不是每个诗人都如此偏激。
有时候,文字工作者,会比较敏感,甚至奇怪;矛盾处在于,若非足够细腻敏感,可能他们就难有好作品,但是,过于敏感或者感情过于丰沛,就过不好他们的人生了。
未苏湾应该是个新景点,据说取自苏轼的”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 ”(浣溪沙五首,其一) 。 上次去黄石还是因为磁湖清淤,一晃好多年过去。此番想起,之前认识一位黄石的朋友,只是很快消失于茫茫人海间,还是有点遗憾啊;然而,遗憾是人间常态。至于清淤,我已经对此方向失去了兴趣。
有些领域,研究十年、二十年,对于整个产业,几乎未产生任何影响,并且在足够长的可见的未来也不会有,唯一的产出大概就是成吨成吨的论文。淤泥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方向,另外一个方向是淤堵,淤堵方面,我不认为如今和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前相比有任何的进步。
至于淤泥,絮凝和压滤,这个最基本的内容,不会有什么变化,水力梯度作用下的缺陷,也不会有任何改变,所改变的大概只有规模,和其他一些修修补补。至于规模,欧洲的AMORAS项目,已经做很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