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院的转了一个视频,大概是杨振宁回答是否该建粒子加速器/对撞机的问题,转发的意思可能是杨振宁敢于率真地表达看法。可是我看到回答的最后,就想到别的地方去了。
关于高能物理,在我们读书那会儿还是引起了很大的兴趣,虽然最终也没有选择理论物理做为方向,可是数学、物理我一直认为是推动人类文明/生存的根本。但是杨振宁说他很早就说过这个方向的狂欢结束了(原话是* is over,但是party这个词有歧义,除了表示狂欢聚会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意思,说人家over,不太合适,还是用中文准确表达意思为好),再在这方向投入是没有前途的,听到这里我还只是觉得,他自己做高能物理嘛,肯定对这个方向有了一些厌倦(很多专业,做久了,你都觉得这个方向一眼看得到头,虽然最后往往也不是如此,例如——曾经物理学大厦的两朵乌云、数学三次基础危机)。
后来,杨说,他有一个助听器。。。然后从这里开始,我就觉得,提问的这个学生是不是觉得好笑/哀愁,本来选择探索宇宙奥秘,现在杨振宁说你不如去研究助听器(当然,他指的是声学),也许还能赚点钱呢😂
科学中的这些细枝末节是否值得投入,其实也可以做,苹果的airpod就在这上面做了好多工作,然后一个耳机可以卖几千块,助听器大概也能这么做,科学问题,要去凝练也总是有的,然而,如果有机会探索宇宙中更为基本的理论,我就不愿意在小时候就选择这种细枝末节的方向,现在依然如此——这种方向总得有人做,但我不爱做。
实际上一个领域的研究,在这个时代,总体而言都分为理论突破和技术突破两个方向,技术突破包含了大大小小各个领域的协调合作——我花了十几年来区分,实验室能做出来的,离能用还有很远的距离,而为了能用,你该做的事情有多庞杂琐碎,这里很多都不是科学问题,而是其他的。而这些“其他”,对于一些人,恰恰是他们擅长和感兴趣的,但我,只会觉得繁杂,为了进展又不得不去做。
这篇关于细节的文章,好久前就想写,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