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细枝末节

之前我们院的转了一个视频,大概是杨振宁回答是否该建粒子加速器/对撞机的问题,转发的意思可能是杨振宁敢于率真地表达看法。可是我看到回答的最后,就想到别的地方去了。

关于高能物理,在我们读书那会儿还是引起了很大的兴趣,虽然最终也没有选择理论物理做为方向,可是数学、物理我一直认为是推动人类文明/生存的根本。但是杨振宁说他很早就说过这个方向的狂欢结束了(原话是* is over,但是party这个词有歧义,除了表示狂欢聚会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意思,说人家over,不太合适,还是用中文准确表达意思为好),再在这方向投入是没有前途的,听到这里我还只是觉得,他自己做高能物理嘛,肯定对这个方向有了一些厌倦(很多专业,做久了,你都觉得这个方向一眼看得到头,虽然最后往往也不是如此,例如——曾经物理学大厦的两朵乌云、数学三次基础危机)。

后来,杨说,他有一个助听器。。。然后从这里开始,我就觉得,提问的这个学生是不是觉得好笑/哀愁,本来选择探索宇宙奥秘,现在杨振宁说你不如去研究助听器(当然,他指的是声学),也许还能赚点钱呢😂

科学中的这些细枝末节是否值得投入,其实也可以做,苹果的airpod就在这上面做了好多工作,然后一个耳机可以卖几千块,助听器大概也能这么做,科学问题,要去凝练也总是有的,然而,如果有机会探索宇宙中更为基本的理论,我就不愿意在小时候就选择这种细枝末节的方向,现在依然如此——这种方向总得有人做,但我不爱做。

实际上一个领域的研究,在这个时代,总体而言都分为理论突破和技术突破两个方向,技术突破包含了大大小小各个领域的协调合作——我花了十几年来区分,实验室能做出来的,离能用还有很远的距离,而为了能用,你该做的事情有多庞杂琐碎,这里很多都不是科学问题,而是其他的。而这些“其他”,对于一些人,恰恰是他们擅长和感兴趣的,但我,只会觉得繁杂,为了进展又不得不去做。

这篇关于细节的文章,好久前就想写,

↓↓↓Read more

智能

今年是突然间就放假了,感觉秋天都还没结束,天气一直这么暖洋洋,多好呀。以前年底还开个会,今年没有,就这么啪嗒一声就放假了。

听说了一些专业的裁撤与合并,这个其实是发展的自然规律,现在能够开设钻木取火的课程的学校应该不会太多,报考钻木取火专业的学生也同样没有。现在什么专业都喜欢冠以智能、机器学习、AI大模型,这更像一种专业迎合和自救,然而你可以想象,还是那么些人,如何翻出新的花呢?这大概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积累人才,才能慢慢做起来的事情,然而,现在对于“人才”的认识。。。这顶多是一场概念狂欢,
就像一场露天音乐会,
散场之后的草坪。。。

对于个人而言,我一贯主张,应该精于一门,同时保持广阔的兴趣。
选一个感兴趣的方向,长期做下去,哪怕是钻木取火,如果你想做,也长期做下去,当然,如果选择更能够扩展的方向,那是更加大大的好啊👍
我很高兴所从事的方向,扩展性是如此的强,让偶能够伸展到更为广阔的领域,并且兴趣不减。以目前如此卷来卷去的现状而言,获取资源太不容易了,但是如果只是想做点自己愿意做的事情,顿时也海阔天空起来。

兴趣广泛,就不会在行业陷入困顿的时候过于忧伤。其实这个专业,就是一个与天然材料用于衣食住行,与人类生活需求打交道的专业,只要人类未完,专业就在,天然材料其复杂性,足够引起充分的兴趣,只是现在很多人陷入一个非常有限的认识中,强行加入智能并不会显得智能,强行赋予AI并不会得到ai(爱)。

去年年末写作明显增多,可能思维又活跃起来,这个网站唯一的好处是,没有什么人看,于是可以随心所欲。。。🤣😂🤣😂
批评,嘲讽,思考,文艺,理性,怎么都好,像饶毅那样把公众号搞成那么多人关注,你说什么都不顺畅,想那么多,你就说不好自己想说的了。

GarageBand

音乐编辑初衷只是想换一下铃声,后来发现这个软件还蛮有意思。这种事情很早以前做过,还写过一次软件,这个软件被写入一个叫《电脑音乐实战指南》的书中。但是这个软件做得很粗糙,以“寒雪牵魂箫”为示例音乐,不久前再写到 寒雪牵魂箫的时候,还查了一下这个曲子和“清心普善咒”的作曲,这是两个今人写古调我觉得写得很好的曲子。
最早编辑过的一首歌,其实谈不上做了什么编辑,但还蛮好听的。

现在写作比以前要方便很多,如果你想写什么,只要稍有涉猎,总是可以在互联网上digging更多的资料,假装自己什么都懂,从而伪装成另一个专业的,从一开始写作就喜欢这么玩。

音乐主要是音高、音强和音色,分别对应频率、响度和泛音,泛音分析中的傅利叶变换很像之前假装过的信号处理专业。音乐看起来就是数学和艺术的交汇点。当时编写那个程序,本来的目标也很浪漫:

↓↓↓Read more

谋生亦谋爱

年底这个词的含义是含糊的,当国外开始不回你邮件的“新年”,是我们忙忙碌碌的年底;他们开始给你发邮件的时候,是我们开始准备过新年的年底。最近天气这么好,却又这么忙碌,好多想写没时间写的,都纷纷搁置了。我们真的只有碎片的时间,在手机上零零碎碎地刷一会儿,一星半点的思想,一会儿就随风飘散了。
所谓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能不能想不做什么就不做。好像是刘玉玲说每个人都要留一笔钱,叫“FK you money”,当你不想干了,就可以说“FK!我不干了”

↓↓↓Read more

无题

根据我的经验,成为创始人是一段特别孤独的旅程。毫无疑问,对于雄心勃勃的科学家来说,这是一个可行的选择,但它不可能让科学研究变得轻松,也不可能减轻压力。


很多东西想写的时候因为忙碌没有写,到后来可能也就不想写了。以前旅途中总是在工作,现在一般在阅读或者看看窗外。这次旅途上阅读的一本书,关于生命,然后又看的了 Felix Hill 的新闻。

阅读的书中所写,以及我所看到的,有的人尽管在健康时说,如果有天要离开,会选择把剩下的时间,留给自己和亲人朋友,好好旅行,做自己想做的,之类的;但是到了最后却全都选择了,用尽努力延续生命。

有人这么努力地珍惜生命,有的人却随手就走了,哪个更正确呢?都已经在DeepMind做自己最喜欢的工作了,仍然选择了离开,可见幸福真是一个很难界定的事情,一切都来自于个人内心的体验。如白居易:“ 唯有衣与食,此事粗关身。苟免饥寒外,馀物尽浮云。 ”(参考文献: 《初除户曹,喜而言志》,by 白居易 ),这样想会不会好一点呢?


一旦想清楚,人类也不过是动物世界的一员,满足生存只需要最一般的条件,很多欲望登时就会显得虚无缥缈。天才都比我们敏感,所以在改变世界提供创新方面都比我们做得多,我们只需坐享其成就好。

↓↓↓Read more

都在

跨年,

而我只想审/改完论文,赶紧去睡觉;都不想审了,就想去睡觉。

看了一下审稿列表,今年居然为20个不同的期刊审稿——不是审了20篇,而是为20种不同的期刊审稿。。。我也是学科跨度广泛,就差审稿一篇文科的了,

↓↓↓Read more

李安

李安的这个访谈,原本只是想找到他的一句话,但还是看了整个访谈。这是二二年的访谈了,可能也是看的第一个关于李安的访谈。早在玉娇龙时代就知道李安了,后来当然是色戒了,但一直没有太想看李安的电影,直到双子杀手,才觉得李安拍得好,可是双子杀手却票房不是那么好。

色戒是张爱玲的作品,对于张爱玲,可能很多人都能随口来几句她说的话——有些可能也不是她说的,但是看起来像;真正读小说的话,又觉得好像这种小说太压抑了,不想看。读的第一本是十八春,又名半生缘,这里面最为人知的一句大概是“世钧,我们回不去了”。

↓↓↓Read more

薛定谔

淘得一个阅读器之后,电脑中远古的文档好像都重新被打量了一番,都可以慢慢阅读了。薛定谔这个作者有个很有名的作品,叫做《生命是什么》,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久仰大名,最近才在阅读器上读完了。阅读器对于pdf的支持很不好,全仰仗良好的视力,和足够的耐心,读完了这本书。

《生命是什么》这本书是上个世纪一套非常优秀的书籍中的一本,那套书籍叫做“第一推动丛书”,也是小时候面对艰深的科学的入门丛书,也是文理交融阅读习惯的一部分。可惜,现在这样的作品太少了,大家都在刷短视频。

薛定谔是个物理学家,如果学物理,应该熟悉薛定谔方程和德布罗意波;如果是幻迷,那应该熟悉薛定谔的猫;至于我,两个都知道点儿,也是小时候第一推动丛书看的。这本《生命是什么》,远远超过了物理的范畴,甚至在最后讨论意识与科学认识的部分,已经是哲学了。物理学家看哲学、生物学、甚至文艺部分,其视角都与各个学科本专业的专家有着好多差别,这种差别是可贵的,至少在薛定谔的作品中。

情欲和清淤

朋友给推荐了一下这本顾城的《英儿》,然后我就在未苏湾看到了顾城的诗。其实之前对顾城所有的认识仅限于黑夜给了他黑色的眼。至于这本《英儿》,推荐人本来说的这是顾城“最色”的一本书,但是当时我误看作是“最出色”的一本书;我想最出色,那应该找来看看啊。

未蘇灣–黄石

但是,其实是一本很奇怪的书,里面非常多的情欲描写,而且以写诗的语言来写小说,开头部分我甚至都不太读得下去,要不是有朋友提及,我想我永远都不会去看这本书。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