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留学生要做试验,就又去了实验室;本来组内聚餐都搞了、放假了。
想起在国外的时候,这些留学生和我们在国外是一样的,他们过年的时候我们不也可能还在实验室吗,因为圣诞不是我们的年,现在我们的春节也不是他们的年,他们已经过完年上班了,那么开始工作不是自然而然的想法吗?
这个留学生申请了一个奖学金,找我写导师推荐信的时候,我还觉得就国内目前这样卷来卷去的,留学生有没有机会哦,但是愿意争取,那我也是支持的。然后聚餐到时候,她就说申请上了,看来还是要积极争取啊。
现在中国所做的,很像二十年前美国所做的,提供奖学金给世界各地,培养之后,也许他们回国,也许他们留下,不管怎么样,都输出了自己的文化。我记得有人跟我说,我现在能够做这么多,因为我有二三十个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毕业之后他们也就分布在世界各地(很多是回到自己国家),带着从我这学习的技术,然后保持着和我的联系。
若有机会,我也要这样做。
当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的时候,语言的选择会是个问题。一般情况下,首选的语言是英语,虽然我们有时候觉得凭什么要使用英语呢?这其实只是因为英语最方便——大家都会点儿;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总会有一种语言是比较通用的,而目前而言,最前沿的进展都是英文发表的,那么自然就成为大家交流的首选。
而留学生在中国的时候,情况会不太一样。一起吃饭的时候,我很想照顾到留学生,让她不要感觉到整个饭局上是个局外人,然而,我很难将语言改成英语,那样所有人的交流可能都变得不顺畅起来,我只能时不时地去和留学生讲几句话,让她参加进来。
而这种情况如果在国外,比如说,餐桌上有中国人、德国人、法国人,哪怕没有英国人,大家还是大概率切换成英语了。组会的时候,刚开始两个是法国人,他们在那说法语,我到的时候,就切换成英语了(当然,没有切换成汉语,我倒希望有这么一天,当所有最先进的技术都来自中国的时候)。
偶有例外,那是一个家庭聚餐,一开始嘛大家跟我客气客气,说了会儿英语,可是除了我之外,都是德国人,于是慢慢就都变成德语了,直到我开始打瞌睡🤣 又客气地切换成了英语。。。
语言问题挺有趣,从小就有很多方言,会其中两种,当时是觉得不同区域的方言差别有点大的,在场的人如果说这个两种不同语言,我就自动在两种语言中切来切去。
然后到了大学,老乡之间呢大家各说各的方言,慢慢地我居然觉得都能听懂了,觉得差别就不大了。。。
那些源自同一个语系的,比如拉丁,是不是只要花点功夫,也会觉得差别就没那么大了呢,一个个都是远房老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