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科技相融合的通识课程建设实践

全文链接:

———《以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课程为例

内容节选:

在乔布斯传记里面引用了其偶像Edwin Herbert Land的说法:“the importance of people who could stand at the intersection of humanities and sciences[5],而在教育中科学和人文的融合同样也很重要,我想我们不是要站在人文和科学的十字路口——十字路口看起来总有一点彷徨的意味——我们是要在教育中把科学和人文融合在一起,学生将来即使站在了哪个十字路口,也不会彷徨,而是“追随内心”,哪里都可以去。

让文科的学生热爱科学,不觉得那些数理化公式枯燥;让理科生热爱文学,不会对那些“之乎者也”敬而远之。在课堂上想要向学生传递的信息是:驱动我们这个社会运转的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诗词歌赋等等的人文艺术是人类长期累积的灿烂文明的另一部分。科学原理是原本就存在的,被人类慢慢发现和证明的;各种形式的人文艺术是人类创造出来并经历时间淘洗累积下来的。我们要同时对这二者予以传承和发展,而将这二者融合到一门课程的讲授中是课程建设最富挑战性的目标之一。这一点主要通过有特色的教学过程组织形式来实现,并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

学生到了大学阶段,自我学习能力已经大大增强,那么是什么让课堂讲述区别于学生自己的阅读?其中一个方面是教师对浩瀚信息的梳理和筛选,另一方面是价值观的传递。二十年前“指尖上的信息”的设想[7],早已成为现实,现在的信息触手可得,反倒是身处信息洪流中的人们,对于价值观的判断渐渐迷失。因此本课程建设的理念和目标之三是:传递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课程,融入教师对相关领域的思考,评述知识背后的价值,进而引发学生的感悟和思考。

教学的目的应该是信息的有效传递,此信息包括知识点、价值观等教师希望传递给学生的内容。实际上,教育这个行业,是人类为了延续文明成果不得不采用的一种方式——因为我们并没有可以移植记忆的方法和灵丹妙药。当人类数千年文明累积的成果,一个人穷其一生都没有办法完全继承,于是人类采用了“协同作战”的方式,不同的人传承不同的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于是,我们的教育开始分了专业。但是分了专业之后,如果一个人过早地埋头于某个非常细分的领域,很容易产生对于整个人类文明“窥一斑而不能知全豹”的结果,于是我们希望在教育过程中对于此困境进行一个平衡:足够细分的领域,以期在该领域进一步的拓展;足够广阔的涉猎,以求对人类文明有足够的理解;在个人的知识结构上取得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