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2 09:02 来源:岩土网
《漫话土力学》 前言
李广信
《漫话土力学》一书终于出发行了。感谢《中国岩土网》开辟了岩土评论这一园地,培育出这株奇葩;也感谢《人民交通出版社》克服了很多的麻烦,使它艰难地面世。挚友张在明先生已乘鹤西游,也就不再请一些谋而优则士的大家作序了,以免麒麟皮下露出马脚。从2017年1月签订出版合同并交稿,至今屈原都已经投江三次了,使喜欢它的读者们翘首以望,深感愧欠,并将修改后的“前言”再发一次,向多年来关注此书的读者们做一个交代。
这是一组各自独立的文章,多是以土力学中的某一原理或概念为题,漫话开来。然后按传统的土力学教材的次序分章组合,名曰“漫话土力学”,以与“岩坛漫话(岩土工程50讲)”相呼应。因为是漫话,突发奇想,信马由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故而不再有土力学教材那样的连续性、系统性和规范化。自《岩土工程界》期刊夭折以后,再无可漫话岩土工程的平台,承蒙《中国岩土网》设置了一个岩土评论的栏目,开辟了一畦自由与开放的园地。与浩如烟海的学报、核心期刊、EI与SCI源的期刊相比,这里更像是房后的百草园:一些闲花野草、春鸟秋虫们自生自长,充满了生机与情趣。文章既不需审稿,也不必缴纳高额的版面费,像我这样的已无需用EI和SCI论文混饭吃的闲人,有这么一个可说话的地方就很知足了。于是一年多来发了不少关于土力学的议论,题目一律题为“论xxx”。说到“论”就很令人肃然起敬:似乎《资本论》、《相对论》这样的的恢弘巨著才可谓之“论。也只有那些科学院里的巨匠泰斗们才可有资格取“论”。后来查了查字典,似乎“论”也并非巨人们专用,闲人们也可论:如讨论、议论、杂论、刍论,乃致谬论,于是就放心地论了下来。
这些文章往往以土力学的名词概念入题,兴之所至,古今中外,海阔天空,洋洋洒洒,恣意纵横。有时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纵使不知土力学为何物者,也可读下去,据说还看懂了,可见它对于普及土力学功莫大焉。有的文章虽不甚轻松,略显艰深枯涩,但也还是言之有物,不至于故作高深,面目可憎。至于为什么要培育出这么一些奇花异草,提出一些与经典土力学不甚相同的想法、说法与写法,这可以是一种探索吧。本人从小就颇具探索精神,现在已经活到了这把年纪,更不想人云亦云,为前人与名人背书。因此常常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土力学中的问题,进行一些探索,以期在土力学这潭百年死水里惹起些许涟漪。
学术文章通常以论“术”为主,聚全力于本学科的一角一隅,杂以一大串公式和洋文,看起来学术水平高不可测,但也有些是蒙人与忽悠的。而以更广阔的高度和视野,作整体的、宏观的、综合的认识和论述,融会贯通,比喻联想,旁征博引,褒贬评述;天文地理、国家社会、人文历史、世间万物,以事物的共性产生联想式的思维与论述,即所谓论“道”。人同此情,物同此理,世间万物应具有共同的规律,是为“道”,亦可称为哲学。在土力学中,这样想法与写法与土的材料特性及土力学的学科特点有关。与经典的力学相比,土力学具有更深刻的社会性,人文性和哲学的内涵。易传中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中坤象地,地即土;五行中有“土爰稼穑”。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关于世界的本源写道:“亚里斯多德已经说过”这些较早的哲学家都设想原初本质是某种物质:空气和水;后来赫拉克利特设想是水,但是没有一个人设想是土,因为它的组成太复杂””。可见土与人类间的密切关系以及它的社会属性与哲学属性。
土力学虽然跻身于力学,但由于材料的特殊性和工程问题的复杂性,不可能仅靠经典的力学来解决土的工程问题,土力学学科也不会是某位数力理论高深的学者所能建立的。太沙基(Terzaghi)本人就是一位工程师。他从工程实践出发,提炼出一系列实用性很强的理论与方法,往往伴随以很多假设与近似。他在力学的框架下考虑和解决土力学问题时总是尽量趋于实用化,而并不十分追求理论的严密性。即使在他的《理论土力学》(Theory soil mechanics)一书中,亦鲜见深奥的理论及严密的数理推导。面对土这种性质复杂,影响因素多样的天然材料,实用主义成为土力学的学科特点及解决工程问题的有效的工作方法。土力学充满了感性,它源于现实,贴近生活,关联于社会,相通于历史,这有别于那些经典的力学。
这本书的主要部分即是“漫话土力学”,另外还有近年来的几篇对于某些岩土规范的讨论文章;也有近年来对一些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考题的分析;还有一些相关的杂文。其共同点就在于强调与分析土力学中的概念与原理,其文风以相近。有些年轻教师和长期从事岩土工程的技术人员,可能是被庸师和劣质教材所误导,将土力学学“夹生”了,理论概念混乱。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命题:大自然是有其规律的,工程失败了,是由于你“应之以乱”,概念错误,违背了自然规律而必定要受到惩罚。土力学极少有深奥的理论与繁复的数学公式,精确对于土力学来讲似乎是奢侈品。在土力学中,数值的准确是不可求的,但概念的准确却是不可缺的。所谓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理解、感悟与理性的经验。概念不是想当然的主观的臆想,也不是狭义的经验。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的,是对具有普适性的客观现实与规律的认识。
另一方面,土力学既然忝列于力学,就应遵循力学的游戏规则。在土力学中,一些名词术语、正负号以及理论公式确有欠严密的地方,存在实用主义的随意性,甚至有的违反基本的物理定律。一些教材、论文与专著中也往往存在一些低级的错误,常为经典力学的专家所诟病与非议,这是应当注意与纠正的。
本书的大部分文章都在《中国岩土网》上发过,得到了不少网友的批评指正,相应地作了一些改与调整,也拓宽和加深了文章的内容。这里对他们表示深深地谢意。另一方面,闲花杂草一旦被移入园圃花畦,难免会被修剪,少了一些闲情野性。虽然“著书耻为稻粱谋”,终究有些缺憾。尽管这里分章组成一书,其实这些文章是相互独立的:选择一个题目,兴之所至,恣意发挥,所以笔误、口误及概念错误在所难免,希不吝指正。争论评议,唇枪舌剑,无意伤人之处,敬请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