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

今年是突然间就放假了,感觉秋天都还没结束,天气一直这么暖洋洋,多好呀。以前年底还开个会,今年没有,就这么啪嗒一声就放假了。

听说了一些专业的裁撤与合并,这个其实是发展的自然规律,现在能够开设钻木取火的课程的学校应该不会太多,报考钻木取火专业的学生也同样没有。现在什么专业都喜欢冠以智能、机器学习、AI大模型,这更像一种专业迎合和自救,然而你可以想象,还是那么些人,如何翻出新的花呢?这大概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积累人才,才能慢慢做起来的事情,然而,现在对于“人才”的认识。。。这顶多是一场概念狂欢,
就像一场露天音乐会,
散场之后的草坪。。。

对于个人而言,我一贯主张,应该精于一门,同时保持广阔的兴趣。
选一个感兴趣的方向,长期做下去,哪怕是钻木取火,如果你想做,也长期做下去,当然,如果选择更能够扩展的方向,那是更加大大的好啊👍
我很高兴所从事的方向,扩展性是如此的强,让偶能够伸展到更为广阔的领域,并且兴趣不减。以目前如此卷来卷去的现状而言,获取资源太不容易了,但是如果只是想做点自己愿意做的事情,顿时也海阔天空起来。

兴趣广泛,就不会在行业陷入困顿的时候过于忧伤。其实这个专业,就是一个与天然材料用于衣食住行,与人类生活需求打交道的专业,只要人类未完,专业就在,天然材料其复杂性,足够引起充分的兴趣,只是现在很多人陷入一个非常有限的认识中,强行加入智能并不会显得智能,强行赋予AI并不会得到ai(爱)。

去年年末写作明显增多,可能思维又活跃起来,这个网站唯一的好处是,没有什么人看,于是可以随心所欲。。。🤣😂🤣😂
批评,嘲讽,思考,文艺,理性,怎么都好,像饶毅那样把公众号搞成那么多人关注,你说什么都不顺畅,想那么多,你就说不好自己想说的了。

GarageBand

音乐编辑初衷只是想换一下铃声,后来发现这个软件还蛮有意思。这种事情很早以前做过,还写过一次软件,这个软件被写入一个叫《电脑音乐实战指南》的书中。但是这个软件做得很粗糙,以“寒雪牵魂箫”为示例音乐,不久前再写到 寒雪牵魂箫的时候,还查了一下这个曲子和“清心普善咒”的作曲,这是两个今人写古调我觉得写得很好的曲子。
最早编辑过的一首歌,其实谈不上做了什么编辑,但还蛮好听的。

现在写作比以前要方便很多,如果你想写什么,只要稍有涉猎,总是可以在互联网上digging更多的资料,假装自己什么都懂,从而伪装成另一个专业的,从一开始写作就喜欢这么玩。

音乐主要是音高、音强和音色,分别对应频率、响度和泛音,泛音分析中的傅利叶变换很像之前假装过的信号处理专业。音乐看起来就是数学和艺术的交汇点。当时编写那个程序,本来的目标也很浪漫:

↓↓↓Read more

谋生亦谋爱

年底这个词的含义是含糊的,当国外开始不回你邮件的“新年”,是我们忙忙碌碌的年底;他们开始给你发邮件的时候,是我们开始准备过新年的年底。最近天气这么好,却又这么忙碌,好多想写没时间写的,都纷纷搁置了。我们真的只有碎片的时间,在手机上零零碎碎地刷一会儿,一星半点的思想,一会儿就随风飘散了。
所谓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能不能想不做什么就不做。好像是刘玉玲说每个人都要留一笔钱,叫“FK you money”,当你不想干了,就可以说“FK!我不干了”

↓↓↓Read more

无题

根据我的经验,成为创始人是一段特别孤独的旅程。毫无疑问,对于雄心勃勃的科学家来说,这是一个可行的选择,但它不可能让科学研究变得轻松,也不可能减轻压力。


很多东西想写的时候因为忙碌没有写,到后来可能也就不想写了。以前旅途中总是在工作,现在一般在阅读或者看看窗外。这次旅途上阅读的一本书,关于生命,然后又看的了 Felix Hill 的新闻。

阅读的书中所写,以及我所看到的,有的人尽管在健康时说,如果有天要离开,会选择把剩下的时间,留给自己和亲人朋友,好好旅行,做自己想做的,之类的;但是到了最后却全都选择了,用尽努力延续生命。

有人这么努力地珍惜生命,有的人却随手就走了,哪个更正确呢?都已经在DeepMind做自己最喜欢的工作了,仍然选择了离开,可见幸福真是一个很难界定的事情,一切都来自于个人内心的体验。如白居易:“ 唯有衣与食,此事粗关身。苟免饥寒外,馀物尽浮云。 ”(参考文献: 《初除户曹,喜而言志》,by 白居易 ),这样想会不会好一点呢?


一旦想清楚,人类也不过是动物世界的一员,满足生存只需要最一般的条件,很多欲望登时就会显得虚无缥缈。天才都比我们敏感,所以在改变世界提供创新方面都比我们做得多,我们只需坐享其成就好。

↓↓↓Read more

都在

跨年,

而我只想审/改完论文,赶紧去睡觉;都不想审了,就想去睡觉。

看了一下审稿列表,今年居然为20个不同的期刊审稿——不是审了20篇,而是为20种不同的期刊审稿。。。我也是学科跨度广泛,就差审稿一篇文科的了,

↓↓↓Read more

李安

李安的这个访谈,原本只是想找到他的一句话,但还是看了整个访谈。这是二二年的访谈了,可能也是看的第一个关于李安的访谈。早在玉娇龙时代就知道李安了,后来当然是色戒了,但一直没有太想看李安的电影,直到双子杀手,才觉得李安拍得好,可是双子杀手却票房不是那么好。

色戒是张爱玲的作品,对于张爱玲,可能很多人都能随口来几句她说的话——有些可能也不是她说的,但是看起来像;真正读小说的话,又觉得好像这种小说太压抑了,不想看。读的第一本是十八春,又名半生缘,这里面最为人知的一句大概是“世钧,我们回不去了”。

↓↓↓Read more

网站被攻击。。。

就这样一个毫无存在感的小网站还能被攻击。。。

这是图什么呢。。。

这是一个端口扫描攻击,最后系统卡了,要重启。。。

看IP,攻击来自荷兰,但是更有可能这个ip是伪造的,不是真实的。倒是可以学习一下,看看能够做什么。好在这个网站也不重要,无非是随便记录一点内容。

音乐剧和流行歌

小柯的访谈分三次,断断续续看完,最后一部分谈音乐剧,他说音乐剧可以承载更多的内容。我想起诗歌和长篇小说,是一个类似的对照。诗歌更着重某个时刻的感受和意境,而长篇小说给你一个机会去梳理至少某个时间段(通常是不短的时间)的经历。大大小小写了很多之后,就会多少有点了解,长篇小说所能承载的内容更多,可以在一个完整的故事外壳之下,包含很多的感受、经历,包括价值观。

红楼梦作曲王立平,从一个相似的角度谈论了这个问题,为红楼梦作曲更像一个需要体力和意志的工作,而写一首歌更需要靠刹那的灵感。诗歌和小说类似,诗歌更看重灵感和意境的提炼,长篇小说却总会在中间某个时刻让你感觉写作的辛苦——因为故事太长了,开始写的时候可能想得很好,但是中间某个时段大多会停滞。

无论哪种艺术形式,都提供了一个机会,给予自己梳理和记录的可能,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于是,小柯的另一个谈论的内容:不从音乐剧中赚钱。这是一个爱好与谋生手段的关系:

↓↓↓Read more

柯肇雷

最近有个挺好的访谈,一些那个时代的词曲作者。其中柯肇雷,谈到创作的那些经验和感受,感觉艺术类都是相通的,甚至和科技类也是相通的。

1.词曲一起创作,这个可能就音乐独有了,当年上音乐修养的课程时候,老师就和我们讨论词曲哪个更重要,这个其实没结论,应该都重要,但不同的歌曲、不同的人,会有偏重。

接下来的两条,应该是共通的:

2. 创作时,你必须要爱一个人,否则没共鸣;但是同时要把这种爱放在大爱之中,是大爱的一部分,否则太狭隘。

我的感受是类似的,当你写什么的时候,你是有潜在听众的,否则就没有起笔的焦点;但是你写的时候,应该铺开一些,不能仅仅一个人。我可能说得没那么好,但是感受是类似的。

3. 创作动机,我们有动机学院,但是动机学院不研究创作动机🤣 创作动机也许是一句副歌,几个音符,或者其他什么,那是你开始创作的起点或者原因。于文学,可能是一句诗眼,或者一个长篇创作的动因,或者一段情绪。。。有这些,才有后续把它完整创作出来的动力。

访谈中还说了很多,都觉得挺有感触和共鸣的。科技方面也是,我们很多科研,其实科研的动机已经偏离科研本身很远了,你必须热爱你所研究的内容,才可能取得真正的进展。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