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烟含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好风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李老师把文章的资料发给我的时候,我没想到翻译将花这么长的时间,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我译过最难的一篇。我从学生时代断断续续就做过各种各样的翻译,各种专业,各种内容,甚至做过一次会议的现场同声传译(这是我非常高兴能够有机会尝试的一次体验,坐在隔音的小隔间,戴着耳机,切换着麦克风的频道,非常特别的一次体验),但这篇翻译是我翻译耗时最长的一篇。
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第一次听到是在一次土工合成材料会上,李老师做了一个报告,当时在座的Fumio Tatsuoka (龍岡 文夫) 教授也非常感兴趣。
李老师的报告总是有一种不一样的风格,每次都能够把知识讲得非常有趣,又容易理解。这篇文章的切入点是良渚古城的考古、息壤以及土工合成材料加筋。
等到文章译好,然后发现这篇文章该往哪投呢,它不像一个普通的论文,理论模型,数值模拟等等,倒是很像李老师《岩坛漫话》的风格。
论文的翻译是困难的,试举几个例子:
1.先秦时期《慎子》记载“治水者茨防决塞”;《汉书》也记载:汉武帝“自临决河,令群臣自将军以下,皆负薪填决河,…下淇园之竹以为楗”;成帝建始四年“以竹落长四丈,大九围,盛以小石,两船夹载下之,三十六日河堤成”。竹木苇草“以土压之,杂以碎石”
就不说这里面古文的句子,就这里面的“ 大九围 ”,这个“九围”是多大呢?于是考据开始。。。
2. 史书记载:“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岩石,木柴僵落,溪谷水门,稍稍平之”。这种柴草加筋在 “溪谷水门”尤其重要,即在山谷沟底处用木柴加上碎石修建,以便排水。
这里面“ 木柴僵落 ”是啥呢?于是考据再次开始。。。
3. 《宋史•河渠志》载:“先择宽平之所为埽场。埽之制,密布芟索,铺梢,梢芟相重,压之以土,杂以碎石,以巨竹索横贯其中,谓之心索。卷而束之,复以大芟索系其两端,别以竹索自内旁出。其高至数丈,其长倍之。凡用丁夫数百或千人,杂唱齐挽,积置于卑薄之处,谓之埽岸。既下,以橛臬阂之 ,复以长木贯之。其竹索皆埋巨木于岸以维之。”
这个讲了古代的埽工,为此去把古代的卷埽、厢埽的工艺又去查询了一遍。。。
4.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偶翻译诗词的时候都还是学生时代,写诗填词,也翻译诗词和歌词,既读唐诗宋词,也读雪莱泰戈尔。但是我现在几乎认为诗词是不可译的,然而,论文中有这句啊。。。
大家知道有个近百岁的老人许渊冲,诗词翻译很厉害,然而相对比原唐诗宋词的味道,我还是认为诗词是不可译的。如果想欣赏相应的诗词,就去学对应的语言吧。
走过了很多地方,读了很多书,世界那么大。。。
当你把足迹印在远方的土地上的时候,那是另外一种阅读。
最后,学习应趁年少,童心可伴永远。
论文链接:
Archaeological Study on Reinforced Soil for Hydraulic Engineering in Ancient China
图中的丁坝是我拍的,之前找了很久都找不到一张清晰一点的丁坝照片。后来在Königswinter的Drachenfels Stadt,Schloss Drachenburg,从山顶望下去,就看到了莱茵河的丁坝,于是也聊到了这篇文章。
莱茵河流域的治理是很有名的一个例子。